文.蔡鳳寶
921地震震毀中部災區多所學校,斷垣殘壁的景象令人黯然。(攝影/洪海彭)
「國家的希望在人才,父母的希望在孩子,孩子的希望在教育,但教育不能等。」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芮氏規模7.3的強震。根據教育部統計,當時有293所學校完全倒塌,其中南投縣就有136所中小學需要重建。
◎信己無私信人有愛 全心推動希望工程
「我不知道錢在哪裡,但我知道愛在哪裡。」證嚴上人決定援建希望工程學校。當時,慈濟並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建設這些學校,但上人深信「信己無私、信人有愛」,相信人人會為了孩子的未來付出愛心。於是,慈濟人全心推動希望工程,打造千年的希望。
鋼骨周圍再綁上密實的鋼筋,讓鋼骨結構更為強韌。(攝影/陳和石)
慈濟「九二一希望工程」所援建的學校,採取了嶄新的校園規劃。集合全國結構精英建築師認養校園、訂定耐震防火的S.R.C.(內立鋼骨,外附鋼筋混凝土),依各校特色設計成不同風格,並在校園添加美育與藝術的人文精神;具堅固耐震、採光良好、通風舒暢、自然綠化、資源回收等多項為人稱道的特質。
地震雖然慘痛,但隨著社會源源不絕的愛心,校園重建工作陸續完成。慈濟志工的用心,帶動不少社區居民投入景觀工程,也帶領師生一同整頓校地,合力鋪設連鎖磚,共同為校園盡分心力。
921希望工程,僑光國小學童參與鋪設連鎖磚,為校園重建出力。(攝影/洪瑞欽)
兩年後,匯集全球無限愛心,投入百億的經費,動員十萬餘人次的志工投入校園重建工作,51所希望工程學校紛紛落成啟用,其中南投縣就佔了33所。
◎震動大愛重建『笑』園 師親生成長班
硬體建設打造的是流傳千百年的建築,而形塑孩子的人格則是軟體工程。北區教聯會陳乃裕老師在上人的啟示下,著手規劃「震動大愛 重建『笑』園」師親生成長班。他將重建區劃分為十個城鄉區塊,由北部教聯會認養六個、中部三個、南部一個,每月第四個週日進入校園,帶來靜思語教學、手語傳情及團康活動,或是戲劇和生命的體驗,讓受災孩子們展現笑顏,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焰。
希望工程援建時,陳乃裕老師規劃「震動大愛 重建『笑』園」師親生成長班,展開了援建學校靜思語品德教育的軟體工程。(攝影/梁明)
回顧當時,沒有中二高,也沒有國道六號,前往南投必須沿臺三線行駛,從臺北到竹山要四個半小時,加上事前準備,北區教聯會的老師和志工們都是清晨出發,直到深夜才回家,這樣的行程總共持續了十八個月。
教聯會的老師和志工不只做妥前置作業,活動後還留下來工作檢討。慈濟人真誠合作的態度,深深感動了當時服務於竹山國小的梁明老師和太太吳昭勳老師,進而積極投入慈濟教聯會和志工的行列。如今,梁明老師仍堅守教育崗位,他說:「當時在組合教室的師親生成長班,正是展開靜思語品德教育的軟體工程。一路走來,在重建的校園裡,看見慈濟的人文底蘊及上人的悲心。之後,大愛媽媽進校園講靜思語故事,以及靜思書軒入校園,也都是緣於希望工程人文教育的延續。」
希望工程期間,北區教聯會每月帶靜思語、手語和團康活動進援建學校,為受災孩子帶來笑容與希望。(攝影/梁明)
◎回眸來時 慈濟的愛一直都在
921地震至今二十五周年,2024年歲末祝福上人行腳全臺。11月12日,南投區當時參與希望工程的志工、校長和老師齊聚臺中分會向上人分享,今年9月北區教聯會重回希望工程學校巡禮,以及9月21至22日在花蓮靜思堂舉辦「九二一校長心靈知性之旅」的心得和迴響。
梁明老師分享:「921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希望工程是實現『教育不能等』的具體行動;希望工程的動土不僅是硬體工程的開始,更是慈濟人文教育的里程碑,為了更好的教育品質,上人關心每個小細節。」他回憶校園重建時,親眼看到上人用手觸摸抿石子的牆柱是否平滑,見證希望工程的品質。
梁明老師分享,希望工程是「教育不能等」的具體行動,更是慈濟人文教育的里程碑。(攝影/簡宏正)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學校背後的故事,梁明老師在竹山國小教學大樓入口處設置了一面感恩牆,讓進出校園的人都能了解這段歷史,常懷感恩。二十五年來,很多校長或老師多數退休或調離學校。梁明感慨地說:「當時至今還留在希望工程學校的老師不多了,只有我一直都沒有換學校,都在竹山國小。」他接著表示,2009年地震十周年,慈濟舉辦了「見證愛心之島」映像展;2019年,各鄉鎮的希望工程學校聯合舉辦「感恩音樂會」,並在校園推廣行善行孝的理念。2024年,適逢地震二十五周年,北區教聯會特地到南投希望工程學校回訪。
為了讓師生與家長了解學校的建設歷程,竹山國小於教學大樓入口設置感恩牆,記錄當年投入的人力與故事,提醒每位路過的人珍惜與感恩這份歷史。(攝影/梁明)
「重回希望之地、回憶希望之事、回顧希望之人。」懷著感恩的心,陳乃裕老師於今年9月13、14兩日帶著教聯會成員重回南投、竹山、埔里、草屯四個鄉鎮的希望工程學校參訪。陳乃裕說:「要讓孩子知道921當時是怎麼回事?我們是怎麼經歷過來的?上人把921的大災難,改變成一個希望工程在建設。希望我們能夠把當時的精神理念傳達出來,融入教育的層面。」
921地震時任草屯炎峰國小的許昆龍校長,因慈濟援建的因緣而投入志工行列。此次,許昆龍校長陪同北區教聯會回訪草屯的僑光國小。他表示,僑光歷任校長都非常認同慈濟,時常配合慈濟辦活動,例如慈濟行動環保車展覽、反毒教育、骨捐驗血活動等。上人的大愛和智慧,以及慈濟援建的用心和細心,僑光師生永銘於心,他們還編了一本希望工程紀念冊,將這段援建歷史永存校史。
921地震25周年,北區教聯會再續「震動大愛 重建笑園」的希望之旅。9月13日,許昆龍校長陪同教聯會參訪草屯僑光國小。(前排左起:許昆龍、陳明正、蔡文雄、陳乃裕)。(攝影/洪銘輝)
「為天下育英才!」上人讚歎許昆龍校長是資深的教聯,把教聯會帶得很好,同時對學校的疼愛像自己的家一樣,照顧老師、學生如同自己的家人。尤其老師肩負作育英才的責任,上人感恩許昆龍校長和資深的教聯老師,一直用愛陪伴學校的老師和學生。
◎校長心靈之旅 見證善愛的影響力
「九二一校長心靈知性之旅」由南投縣教育處王淑玲處長親自帶隊,與來自南投、苗栗、臺中、嘉義等地,二十三所希望工程學校、六所減災工程學校,以及十所靜思書軒學校,共四十位校長、主任共同參與。
此次知性之旅,校長們最感動的時刻,幾乎都是「看見上人」。溫馨座談時,看見上人打著點滴,仍耐心地傾聽大家的分享,他們內心很不捨也很感動,何其有幸,得見如此的宗教家。
2024年9月21至22日,適逢921地震25周年,花蓮靜思堂舉辦「九二一校長心靈知性之旅」。(攝影/施龍文)
大成國中王仁穩校長說:「當時大概有二至三次到精舍向上人報告學校重建的規劃。」他感動到一時哽咽難言,稍後他說:「二十五年前,很感恩上人,在大家都很苦難的時候,願意用他的大愛來影響我們。而且上人說,地震再來的時候,除了醫院之外,還有學校是不能倒的,所以希望工程學校一開始的設計,也包含急難救助和避難的考量。」王校長肯定希望工程的援建、上人和慈濟人的愛,它的影響將直到永遠。
南投縣信義鄉雙龍國小因為靜思書軒和慈濟結緣,陳永輝校長第一次來到精舍,經由精舍師父的導覽,才知道上人和師父們不接受金錢供養,並且靜思精舍是慈濟的後盾,默默在背後支持著慈濟志業。這翻轉了他對慈濟的印象和認知,不只解除多年來的疑惑,更讓他非常感動。
信義鄉雙龍國小陳永輝校長(左六)經由精舍師父的導覽,翻轉了他對慈濟的印象和認知並解除多年來的疑惑。(攝影/蔡鳳寶)
◎身體力行 把愛傳下去
林碧玉副總回憶,921地震發生後,上人在第一時間便提出興建大愛屋,「我們慈濟不蓋,誰會蓋?」並爭取一定要建在市區,這樣家長上班方便,學子讀書也便利。這分堅持同樣體現在援建學校上,當時有些學校雖然受損,但仍有一兩間教室保持完好,且使用年限還未到。然而,上人堅持整體規劃,引起很大的震撼。為了實踐整體重建,上人不斷幫學校向縣長和教育部爭取支持,這些行動在在顯示了上人的前瞻與遠見。
剛從尼泊爾回來的林副總又說,當地正在進行悉達多學校的援建動土,另一所還在規劃中。看到當地蓋著鉛薄片屋頂的校園,在熱到四十多度的氣溫下上課,而且沒有風扇可吹;有些學校甚至以一棵樹就算一所學校。相較之下,臺灣真的很有福報,尤其有上人當年前瞻的規劃。
林碧玉副總回憶,上人堅持市區興建大愛屋與整體規劃援建學校,不僅爭取支持,更展現前瞻遠見,為師生打造便利與安全的學習環境。(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回憶過去,真的很感動,景象歷歷!」上人說:「莫忘那一年,無不是每個人點滴的愛心經營起來的。這麼快就過了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來,那些學校的畢業學生應該已經紛紛進入社會了,期待他們也是社會的英才服務於人群。」
「學校要好,校長要先建立好校風;有好校風,老師的方向就正確;老師的方向正確,學生就會努力上進。」上人感恩多位校長和老師們退而不休,把慈濟愛的精神傳下去。「期待這股精神不要退去,不斷的關懷、傳承,而且最重要的是身體力行。」
希望透過這次校長營為起點,接續起二十五年前的感動,未來可以和校長們有共善的平臺,讓學校、社區和慈濟三方連結可以共好,以並將這分愛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