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災難 盤點生命風華

0觀看次
A- A+

文.張麗雲

人生際遇如轉盤,千迴百轉,轉到那兒該戛然而止,無可預料。在橫逆過程,若有人給予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個肩膀依靠,傷痛就能減至最低,及早走出低霾。

藍天白雲的身影和足印,踏遍臺灣和國際間大大小小的災難,賑災、發放、膚慰、陪伴與重建。(圖片來源/臺中分會提供)

慈濟歷史長河走到五十九年,藍天白雲的身影和足印,踏遍臺灣和國際間大大小小的災難,賑災、發放、膚慰、陪伴與重建。這些歷史大事紀透過2024年歲末祝福,上人行腳臺灣各地,慈濟人現身說法,盤點歷史,也盤點各自生命風華與付出的人生價值。

1995年2月15日晚間,位居臺中市中港路一段(現之臺灣大道二段)的衛爾康餐廳發生大火,根據事後報導,為臺灣當時死亡最多的單一建築火災。

火災前一天,2月14日是元宵節,也是西洋情人節,許多來不及過節的一對對情侶或一家四口來餐廳慶生,或有的為慶賀同事履新,也有孕婦在先生陪伴下產檢後來用餐者,因此罹難者以年輕人居多。

1995年2月16日,慈濟志工趕赴現場撫慰罹難者家屬,並前往殯儀館助念。(攝影/劉榮欽)

當晚,餐廳生意特別好,萬頭攢動,一桌桌杯觥交錯,歡樂慶賀聲不斷,廚房、櫃檯煙霧瀰漫,杯盤鍋碗叮叮噹噹,饔飧酒氣蓋過一樓吧檯附近悄悄漏出的瓦斯氣味,瞬間引燃周圍可燃建材,爆炸聲四起。

猛烈火勢從一樓樓梯延燒至二樓,整棟餐廳瞬間陷入火海,濃煙密布,一發不可收拾。衛爾康大火釀成嚴重災情,死傷慘重,共計六十四人不幸罹難,十四人受傷。

由於餐廳距離民權路慈濟臺中分會約三百公尺,志工正準備每周三例行的《法華經序》共修,突然聽到爆炸巨響,部分男眾走出大門前去了解,遠遠即看到建築物竄起濃煙,驚覺是一場急難火災。

◎火速動員急難膚慰

衛爾康大火翌日,慈濟臺中分會於殯儀館設立服務站,同時發放一萬元急難救助金給家屬。(攝影/劉榮欽)

過沒多久,「嗚咿――嗚咿」,消防警鳴劃過天際,愈來愈急促,愈來愈驚心動魄。事發後,慈濟志工即刻動員至現場關懷,有的前往醫院慰問傷患,有的至殯儀館助念。

家屬聽聞噩耗來到現場或直奔殯儀館認屍,有人因悲傷過度而暈厥,有的聲嘶力竭地哭嚎,悲悽場面讓志工不禁落淚,除了攙扶悲傷欲絕的家屬,志工輪班二十四小時助念,以膚慰家屬徬徨傷慟的心情。

2月16日,志工自臺中分會搬運百餘張座椅、二十箱福慧珍粥,於殯儀館設置臨時服務站,以素麵、燴飯、熱茶,提供罹難者家屬及工作人員使用;分會社工人員也在現場發放一萬元急難慰問金予家屬。自二月十五日事件發生至二十日,志工在殯儀館關懷家屬的腳步一直都在。

衛爾康大火發生後,慈濟在現場為罹難者家屬及工作人員準備熱騰騰的湯麵。(攝影/劉榮欽)

◎大火無情震撼教育

時光飛逝,輾轉已過了二十九年,當初在現場服務的志工,有的已過半百,有的已趨老邁。2024年11月11日,當年曾經在這場浩劫中,一路陪伴家屬的志工們來到上人面前,回憶走過的來時路。

火災發生後的第二、第三天,家屬紛紛前來認屍。林玉鳳一九九四年底受證,受證後不到兩個月,就遇見這場驚世大火災。組長對她說:「妳最年輕,妳去協助家屬認屍!」當年她才三十八歲,的確是組內最年輕的一位。

受到組長的囑咐,林玉鳳心裡嘀咕著,「我這輩子從沒去過殯儀館,更沒看過大體,我可以嗎?」又想及,「一個多月前,上人才為我在胸前掛上『佛心師志』,我也發願要承擔啊,現在怎可遲疑?」她硬著頭皮答應了。

2024年11月11日,林玉鳳於溫馨座談與上人分享當年陪伴家屬走過浩劫的點滴。(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到了殯儀館,不知是身體發寒或害怕而顫抖不已。禮儀社為亡者整理好遺物及編號後,林玉鳳第一個被派進去陪伴家屬認屍。她攙扶著一位媽媽,由禮儀社工作人員翻開往生被,一具一具遺體地認,來到第三具,媽媽認出自己的孩子,雙腳一軟,整個人癱在地板上。

林玉鳳心想:「我不能讓這位媽媽癱在這裡!」她一身勇氣同時被提起,扶著媽媽出來,緊接著陪伴第二位進去,害怕的情緒已沒有先前的明顯。

「上人,我經過這次的洗禮後,深深體會到什麼叫做『世間無常』!」經過這次震撼教育,也奠定了她日後對無常的發生,比較能夠坦然接受。林玉鳳承擔公傳的工作,若有媒體朋友的家屬在彌留狀態,他們就會說:「找慈濟的師姊來!」

「慈濟的師姊」成為社會人士在急難時依靠的肩膀。(攝影/劉榮欽)

「慈濟的師姊」成為社會人士在急難時依靠的肩膀。「面對媒體朋友彌留的眷屬,我現在可以很坦然地對他們講話,就是衛爾康事件給我的震撼教育,這也讓我往後有足夠的勇氣,在慈濟路上面對各種災難,毫無罣礙、無恐懼去膚慰和陪伴。」

經過那次的洗禮,林玉鳳更能體會「生命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的道理。「是上人賜予我的慧命,讓我在慈濟菩薩道上,走得比較安穩與踏實。」她默默地自我期許,要善用父母給的健康身體多付出,以報答父母恩。

◎善效應起漣漪

臺中分會社服組同仁及訪視組委員就市警局所提供的死亡名單,先發放一萬元慰問金予已確認亡者的家屬。(圖片來源/臺中分會提供)

二十九年前,四十四歲的黃鳳美,綁著馬尾,像個清淨不染塵的少女。慈濟在殯儀館設置服務站時,她就在一旁協助社工核對往生者名單,將急難慰問金發送給家屬,但是有些家屬反將慰問金回捐給慈濟。

其中有位羅女士,領了慰問金後,旋即將它回捐。她的兒子剛退伍十幾天,到衛爾康餐廳應徵廚房的工作,火災發生後,為了協助滅火而罹難。他的同事說,羅女士的兒子原本已逃了出來,但在消防車尚未到達時,又衝進去救人,結果再也沒有出來。

羅女士的兒子從小熱心助人,她相信兒子也會樂於見到媽媽將這份救助金,再捐出幫助比他們更需要的人。善效應起漣漪,許多家屬也紛紛將手中的一萬元回捐。

 黃鳳美(左一)致贈慰問金一萬元給罹難者家屬。(圖片來源/臺中分會提供)

更有位來自彰化田尾的蘇先生,自電視新聞中看到報導火災災情,搭計程車來到殯儀館,他自稱是「庄腳人」(鄉下人),種一點點田,積蓄不多,但從口袋掏出兩萬元,希望能付出點滴力量,幫助罹難的家屬。

罹難者以年輕人居多,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噩耗,任憑誰都會難以面對。其中有兩位東海大學的學生,剛要加入慈青社,也在此次火災中罹難。東海大學的慈青們,立即組成三十人的關懷小組,膚慰同學的父母。

其中有位媽媽在現場已認出孩子,傷痛的心情始終無法平復,遲遲不肯相信孩子真的離開了她。慈青再陪著媽媽拿著孩子身上的鑰匙去開宿舍的門,她才慢慢平靜下來接受。事後兩位孩子的家屬也來面見上人,上人勸慰家屬:「我的痛不比你們少,事情既已發生,要將悲痛化為力量。父母心安,孩子的亡靈才能安。」上人還提到,「若叫家屬不悲慟是不近情理,也太殘忍,但要化悲憤為悲憫。」上人希望這六十四個人的犧牲,能喚醒社會大眾重視公共安全意識,這比做任何功德更有功德。

黃鳳美引用上人教誨,強調施與受的平等,服務中更需尊重與感恩,並以長期不變的關懷傳遞真誠與愛心。(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黃鳳美在殯儀館整整協助七天,七天後慈濟服務站才撤除。她對上人說,這件事件的發生,表面上看起來罹難者好像是一個受助者,事實上慈濟人在參與的過程中,是更多的學習和成長。

黃鳳美說,「正如上人所教導,施與受是一種平等的對待,而在服務的當下,更要學習尊重與感恩。上人告訴我們,給予的價值不在金錢的多寡,付出時間的多少,而是一分關愛的心境和誠意,真正要給的是一分長期不變永續體諒的關懷。」

上人見弟子們回憶歷史,見證苦難,歡喜地說:「對啦,就是要回憶過去的歷史,彼此補充,很歡喜你們能相互補充!」

慈濟歷史如長河,又如珍珠,要將這些珍珠一顆一顆串起來,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的慈濟志工就是最大且最重要的關鍵。上人殷殷叮嚀,透過盤點歷史,也盤點個人在慈濟路上付出的生命價值,將會發現每一顆珍珠都是寶,都是慈濟歷史長河中不可欠缺的你我他。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