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下的愛

0觀看次
A- A+

文.張麗雲

十二公頃的農地該如何經營?日來猛盛熾熱,雨來濕寒凍身,稗草長得比人高,又欠缺水源,這些平均年齡六十幾歲以上,胼手胝足耕作一片後來被台糖譽為「優良農場」的慈濟志工,是如何辦到的?

鯉魚山下的花蓮志學大愛農場。(攝影/黃曾幼馨)

細說從前,過程歷歷是汗水的累積。慈濟志學大愛農場,是慈濟基金會於2010年7月向台糖公司承租而來耕種的有機農地。一開始,農地上除了一處避蔭和空間不大的鐵皮屋外,放眼望去,是無盡頭、長得比人還高的稗草和雜草,貧瘠程度自不在話下。

在精舍師父的規劃藍圖裡,這片土地將闢為「精舍糧倉」,種植水稻,以供應精舍每日二百多位師父、清修士、志工和同仁們的用餐所需。

一直以來,師父們在精舍周圍的耕種皆以有機種植、守護土地和生物為前提。要在這片雜草叢生的農田,孕育出豐收且有機的稻糧,僅靠師父們單薄的女力,豈能輕易辦到?

◎從雁鴨說起

甘清文(前左)廣邀各地志工,共同護持精舍的糧倉――志學大愛農場。(圖片來源/甘清文提供)

2005年,中區慈濟志工甘清文經常帶領志工回精舍出坡,頻繁來回幾年後做出心得,培養出一群默契十足的堅強團隊。

有一次,德慈師父開示,希望志工能護持「精舍糧倉」,協助大愛農場出坡。志工們深知,師父們謹遵上人教示,自力「耕」生,不接受供養,日日在協力廠辛苦生產的穀粉、香積飯等,也是慈濟賑災強而有力的後盾。於是,甘清文號召中區志工,每隔一、二個月便搭火車到花蓮再轉區間車前往志學車站。

2019年,甘清文於志學車站看到「志學」二字,精神一振,他想起上人曾開示:「志就是心志,學是通向覺悟。」從那刻起,他深刻領悟到用心學習和實踐,才是覺悟之道。

志工想方設法架設防鳥網,保護秧苗不被雁鴨啄傷。(圖片來源/甘清文提供)

承租大愛農場已邁入第九年,收成一直不甚理想,特別是在有機種植的堅持下,優良的生態環境吸引許多生物棲息築巢。其中,雁鴨總是在秧苗落土後,搶先低飛啄損稻苗。

「上人您看,就是這隻雁鴨的因緣,讓我決心留在大愛農場!」甘清文本來以為只是如常地回來除草出坡,卻見師父們辛苦栽種的秧苗被雁鴨折損,他便和志工討論對策:第一步,架設防鳥網;第二,確保水源充足。

一天,一隻雁鴨誤闖防鳥網,被志工「救」了起來。無敵金剛豆腐心,防牠又愛牠,柔善呵護,為牠除去網、養護傷口、守護蛋巢,放雁鴨而去。雁鴨升空盤旋再三,似在思恩回禮後,才安心飛去。此舉感動志工,眾生皆有佛性,應敬天愛物,順天理。

◎水是大生命

農田周圍的圳溝被人高的雜草覆蓋,動員二十五位志工花了兩天時間,才使其重見天日。(圖片來源/甘清文提供)

水稻,顧名思義,水是孕育其成長的生命元素,若欠水源,稻米收成自然不佳。偏偏這片農場,本有一條圳溝環繞農田,可作為灌溉之用,怎奈雜草高過人頭,看不到圳溝盡頭,甚至連上游水源也被堵住。

尋找水源,首先要清除雜草。志工動員二十五位,從清晨到黃昏,花了整整兩天,地毯式地剔除圳溝周圍雜草。尤其稗草佔據圳溝,享受甘甜水分,為了稻糧生命,不得不去除它為先。

志工李權哲回憶道:「我人生中有兩次體力的極限,一次是下部隊,一次是去大愛農場。」除草過程中,耗盡體力,眾人需每隔兩、三分鐘休息一次,因為圳溝周圍和溝底布滿稗草,不知盡頭在哪裡。

水是大生命,經過志工除草後,圳溝水流順暢,讓大愛農場水源充足,每期稻作大豐收,最高興的莫過於甘清文了。(圖片來源/甘清文提供)

清理完畢後,四百二十公尺長的圳溝終於重見天日。志工感嘆:「水波粼粼,蜿蜒而下,注入稻田,這條圳溝好美。每天清晨,太陽未升起時,看過去就像一條龍環繞著農場。」

有一回,眾人在精舍向上人分享巡水的法喜,上人將之命名為「水觀音」。水源來自奇萊山脈,流經木瓜溪進入壽豐鄉志學村,再流過大愛農場,猶如觀世音手上的楊枝甘露,為這片稻田注入甘甜活水。

圳溝重見天日,農場景觀也在志工的合力改善下,雜草盡除,顯出一片藍天綠毯的天然景觀。每日,鯉魚山脈上的雲朵隨天候變幻萬千,時而如仙女下凡,時而如蓮花朵朵,虛無縹緲,志工如處仙境,除去一身塵埃,感嘆五天一期的出坡時間過於短暫。

環繞志學大愛農場的圳溝,水質清澈清涼,上人將之命名為「水觀音」,為這片稻田注入甘甜活水。(圖片來源/何佳玶)

◎農事傳承成佳話 

志工當中,並非人人都是務農專才,尤其這些年逾六十的壯年,未必曾下田勞作。來自臺中烏日的林勇成,2021年第一次來到大愛農場,便被這片天然無染的美景震懾,感到全身舒暢,輕安無憂。

只是,當他整裝準備踏入水田時,伸出的腳卻收了回來,「這是稻田嗎?怎麼只看到稗子,沒見到稻秧?」這時,他想起家中那尊農事專家──年近九十歲的父親林橙樂。「老爸經驗豐富,何不讓他的專業在大愛農場發揮?」

第一次來到大愛農場的林勇成(右),被這片天然無染的美景震懾,感到全身舒暢,輕安無憂。(圖片來源/甘清文提供)

「上人,我若去農場,一定會帶著家中這尊寶一起同行!」2024年11月6日,甘清文帶領團隊在臺中靜思堂會客室向上人分享,林勇成指著身旁的父親,介紹給上人。

「感恩上人,我是林橙樂,過年就九十二歲了,我要祝福上人法體永遠健健康康!上人,您不要太勞累喔!」

上人輕聲地回應:「真貼心,你也跟著去農場喔!」

林橙樂雖九旬了,說起話來依然丹田有力、有條有理。他不急於談自己在大愛農場做了些什麼,倒是心心念念上人的法體。

 林勇成(後左二)每次必定帶著從小務農的父親林橙樂(前坐者)到大愛農場,以發揮他的務農經驗。(圖片來源/甘清文提供)

當眾人以為林橙樂說完話要放下麥克風,不一會兒,他想起第一次踏入大愛農場的印象,話匣子一開,滔滔不絕。「我說,阿勇啊,你是怎麼顧(田)的?稻子沒顧到,只顧到稗子?」

要讓水稻豐收,挲草是必要的功夫和必經程序,一期一挲,不能讓稗子生根茁壯,搶過秧苗風頭。志工在他的指導下,從幼苗稗子就連根拔起。之後,林橙樂又發現,稻田廣垠無邊,雖已請專人以犁田機犁過,卻沒有犁出水平,稻苗有的泡在過多的水中,有的卻乾涸無水。他再請志工們以人工方式犁出水平,讓稻苗吸足水分,隔天即見欣欣向榮的景象。

上人讚歎道:「你要常常回去給他們指導指導啊!」

◎團隊凝聚力量大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唐朝李紳的《憫農詩》,道盡務農的辛苦,一粒米得來不易。(圖片來源/甘清文提供)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唐朝詩人李紳的《憫農詩》,道盡務農的辛苦,一粒米都得來不易。所以佛教《食存五觀》中的第一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正是提醒人人珍惜碗中的每一粒米,因為這是農民耗費無數心血與時間的收成。

一心護持精舍糧倉,甘清文廣邀各地志工共同護持大愛農場。除了中區,還有來自高雄、屏東、桃園的志工。2020年,苗栗頭份的張文相應邀來訪,便愛上農場的環境。他說:「這裡的稻子與我家鄉一樣,家裡務農,工作流程相同。」第二個月,他就邀了八位志工回來幫忙。

苗栗頭份團隊在張文相的號召下,承擔大愛農場除草的任務。(圖片來源/甘清文提供)

農場裡草長得比稻米快。張文相問:「可有志工負責整理?」得到的回答卻是,「割草需負重,時間長,要招來固定的志工不容易。」於是,張文相毫不猶豫地擔下重任,說道:「就讓我們頭份來承擔吧!」

張文相組織志工除草團隊,增設除草器具和防護裝備,不嫌路途遙遠,只要農場的草長高了,他們便啟行。割草機左右搖擺,負重約十六公斤,一天下來,許多人因長時間操作而雙手顫抖不已,需待十幾分鐘後,才敢拿碗筷用餐。

有了人手負責割草,再增設犁田機、耕耘機、施肥機、割稻機、搬運機等務農設備,農作效率提升,收成甚至增加到三、四倍,大大鼓舞了志工們的士氣,明白所留的汗水都是值得的。

甘清文表示,生命是一次殊勝的奇遇,擁有的,與年齡、地位、貧富無關,那些都是虛幻,把大愛留存人間,才是究竟實相。(圖片來源/甘清文提供)

「生命是一次殊勝的奇遇,擁有的,與年齡、地位、貧富無關,那些都是虛幻,把大愛留存人間,才是究竟實相。」甘清文對上人說,他要感恩的人很多。「六年來,感恩有團隊陪伴我,讓我一路不孤單,有勇氣向前行。」

上人體恤志工年紀大了,毫無怨言地付出。「人人盤山過嶺,我甘願,令人讚歎!」不只在臺灣、土耳其也一樣,他們超越宗教,在遙遠的地方為慈濟布善種子。上人還說:「走在歷史的路上,要懂得珍惜,何況慈濟歷史上有你有我,更應該多多分享出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