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前行 延續慈濟魂

0觀看次
A- A+

文.林美宏

「老的要顧,少年的要箍」一直是上人對弟子的殷切叮嚀。為了實踐這一理念,臺中市南和氣一區成立了兩個關懷小組,走進高齡仍勇猛精進的年長者家中,和在自然法則中透徹生老病死或勇敢地對抗病魔精進修行的法親家人。

關懷小組積極走入社區,與他們話家常、說說慈濟事,以慈濟情喚起資深菩薩的慈濟魂。如同家人般地關愛,陪伴他們度過人生各種變化和挑戰,讓法親之情成為溫暖的港灣。

◎見悲心 確立人生路

廖瑞瑛是關懷小組的一員,同時也是被大家關愛的對象之一。(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廖瑞瑛是關懷小組的一員,同時也是被大家關愛的對象之一。現年七十七歲的她,去年(2023)因為一場病痛,更能以同理心膚慰正在病苦中的法親家人。

廖瑞瑛的委員號是3649,她於1995年受證為慈濟人,承擔手語種子老師三十年、互愛組長兩年、協力組長五年。她與慈濟的緣分始於1989年9月17日,她與婦女會二十幾位姊妹一起搭乘慈濟列車,參與花蓮慈濟護專創校開學典禮。

當她聽到慈濟護專成立的因緣,是證嚴上人鑑於東部醫療人才招募不易,為了培養護理人才,歷經千辛萬苦才成立。廖瑞瑛被上人的悲心感動,決定加入這個善的團體。

廖瑞瑛跟著組隊到慈濟三義園區採茶,曬曬太陽、鍛鍊體力。(攝影/吳舒媚)

回到社區後,只要有人邀約,她就會出來當志工,無論是香積、福田,或是深入雲林、苗栗等偏遠地區訪視,從不推辭。「尤其是雲林山區,窮苦的人很多,他們的生活,比我想像中的更困難。」透過訪視,廖瑞瑛見苦知福,深刻體會上人身體力行教導慈濟人「做中學,學中覺」的用心,並確立了自己一生要走的路。

◎以美為本 愛為指南

廖瑞瑛婚前在臺北擔任專櫃美容師,對美有一定的要求。婚後,隨著任教於臺中高工的先生住到臺中,成為一名家庭主婦。在家相夫教子的她,利用孩子上學的時間,全心投入志工勤務。

廖瑞瑛(左三)於臺中分會(民權聯絡處)帶領大愛媽媽手語歌曲教學帶動。(攝影/林昭雄)

受證前,她每月都會到台中分會(現為民權聯絡處)聽上人講經說法。上人尚未升座前,臺上總有慈濟歌選的手語演繹,她對《妙手生華》的肢體溝通之美及詞曲意境深深著迷,決定跟著手語老師劉家樺學習。

受證後,廖瑞瑛成為種子老師,帶領社區、大愛媽媽,只要有活動需要手語表演,她理所當然地成為指導老師。令她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2011年的《法譬如水》經藏演繹。

首次使用臺中慈濟醫院二期工程場地進行《慈悲三昧水懺》經藏演繹共修;分組練習時,廖瑞瑛(右)指導演繹人員正確動作。(攝影/徐明江)

教手語的過程中,廖瑞瑛也碰到許多考驗,但她性格溫柔、動作優雅,教導手語很有耐心,不曾對人發脾氣。她說:「要修自己,人都是互相的。」比喻就像照鏡子一樣,只要對著鏡子笑,鏡中人也會對你笑。

她以上人教導的「普天三無」為人生準則——「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沒有我不原諒的人。」讓她在對人、對事都能輕安自在。廖瑞瑛感恩地說:「大家都對我非常的尊重和愛護。」

◎抵抗病魔 精進不懈

《慈悲三昧水懺》經藏演繹共修,廖瑞瑛向大家示範「懺悔果報障」的手語比法。(攝影/吳麗玲)

款款心曲藉手語無聲說法,是廖瑞瑛的最愛,然因一場無常的病痛被迫停止。

歷經半年,廖瑞瑛帶動社區法譯講解及手語練習,卻在演繹前幾天,患有帕金森氏症十幾年的丈夫,因肺部感染住進臺中慈濟醫院加護病房。她原本想放棄上臺的機會,但想到這半年多來和大家一起練習的情誼,更捨不得錯過這難得的因緣。最後,她決定以祝福的心情,參加這場殊勝的法會。

還有一個令廖瑞瑛安心的理由,「先生就在臺中慈濟醫院,而演繹的場地就在醫院的停車場,他離我很近。」演繹當天,廖瑞瑛一早先去探望昏迷中的先生,告訴他演繹即將開始,結束後再去跟他說說話。

慈濟志工及國立中興大學慈青社同學們前往老人養護中心關懷,謝廖瑞(左二)向院內長者奉上祈福天燈小吊飾,表達祝福的心意。(攝影/吳麗玲)

廖瑞瑛對盡本分照顧,從沒怨言。她說:「健康的人照顧生病的人,是天經地義的事,這就是家人啊。」因為自己有照顧先生的歷程,只要有朋友或法親遇到同樣的境遇向她請教,她都會毫無保留地分享經驗。

去年(2023)三月在臺中慈濟醫院進行健康檢查時,發現肺部有顆2.6公分的腫瘤。醫生建議她開刀切除,但她心中猶豫許久,難以接受,希望能有其他治療方法。

「我會怕啊!」廖瑞瑛坦言自己非常擔心,因為腫瘤的位置剛好在大血管旁邊,開刀風險較高。經過多方尋求醫學意見,所有醫師的評估結果一致,她這才放下心中的顧慮,決定接受手術切除,並配合醫生進行治療。

慈濟人在福興環保站舉辦重陽敬老茶敘,邀請65歲以上志工共慶佳節。廖瑞瑛(左)與何嬌娜(右)表演手語歌曲《最美的笑容》。(攝影/吳啟志)

五月手術後,主治醫師告訴她,為確保完全消滅體內的癌細胞,還需要進行四次預防性的化學治療。

七月開始化療,十月時頭髮掉光,比發現癌症更難過。廖瑞瑛打擊很大,跑去跟醫生說:「我不要做了、我不要做了。」

「不行!」醫生鼓勵她:「妳一定要堅持把療程做完。」

非常重視自己形象的廖瑞瑛,掉頭髮對她來說比罹患癌症更難以接受。在醫生的堅持及鼓勵,以及法親關懷與愛的陪伴下,她勇敢克服對外表的執著,完成了全部治療。

◎走出低谷 再度回到二樓

廖瑞瑛(右)與張玉珠(左)把握能做是福氣的因緣,跟著大隊到花蓮,承擔全球人醫會的生活茶水。(攝影/林金英)

走過病痛,廖瑞瑛更把握付出的因緣。除了配合社區勤務,還到花蓮參與2024年全球人醫會生活茶水組。

去年歲末祝褔,廖瑞瑛戴著假髮坐在講經堂三樓,一向坐在二樓前幾排的她發願:「明年我一定要再坐回二樓。」今年如願的她,歲末祝福的前兩天,上人行腳到臺中靜思堂,廖瑞瑛跟著人文接待,為隨師團隊服務,身旁的法親隨時關心她,「妳體力還行嗎?會不會累?」

「不會啦,體力還好,就是不要走樓梯,爬上爬下的,比較會喘。」

「你怎麼不多休息?」

「唉,多休息要做什麼?在家只是睡覺,出來反而比較好,不會胡思亂想,時間過得比較快。」她歡喜地說:「能健康出來付出,真好。」

歲末祝福在即,上人行腳臺中靜思堂,廖瑞瑛前來承擔人文接待,歡喜能健康付出。(攝影/林美宏)

11月6日溫馨座談會上,一向低調、不善言辭的廖瑞瑛,起身恭敬地向上人表達感恩。上人提到自己也還吊著點滴,表示年紀大了,這都是自然法則,叮嚀弟子們要愛惜自己的健康,並鼓勵大家善加利用,發揮生命的良能。

(2024年11月06日 中區歲末祝福上人溫馨座談)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