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明
因為對「煮」碗一詞感到困惑,所以每次對其他同修提到要去「煮」碗時,我大多帶著點心虛的心情。於是我會用「蒸碗」、「煮碗」、「烘碗」,甚至「弄碗」等不同名詞來描述,因為我實在不清楚哪一個說詞才算正確。總之,就是把碗加熱,用高溫來殺菌就是。
為了讓大家用得安心又健康,志工以熱水燙環保碗筷清洗消毒。(攝影/游錫璋)
然而幾回下來,在精舍出家多年的師父們面對我這個新人,憶及早期生活的來時路時,人人總是侃侃而談。「我們以前煮三餐碗,一天煮三次。以前都是用大鍋煮的(燒柴大灶上的鍋),不是用機器,都會燙到手起泡。」洗碗組的德愷師父這麼說。
「我們一下殿就要往廚房衝,把大鍋洗好。他們輪值大寮的人,時間若來得及,會幫忙把水放好;有的來不及,我們就要把鍋子洗好,放了水等它沸滾前,先去用餐。到用完餐後,再去煮......」德偕師父說,那時候「煮碗」要戴口罩及兩層手套,大部份時間碗「煮」好後,也已大汗淋漓。有時若感冒,還可以藉此改善病情呢!
淑照媽雖是在家人,但在精舍也相當資深。她告訴我:「我們不是洗私碗時,有用鐵的那種有洞的籃子,我們就用那個裝碗。那時在籃子上加上鐵絲(製成提手把),把裝碗好後放在大鍋裡煮......」
精舍早期生活,都以燒柴大灶上的大鍋煮碗。(攝影/黃錦益)
一位師父更是精準,乾脆用寫的來解釋煮碗過程。
從前,精舍的碗是用「煮」的,且需搶在大寮煮食的空檔;現在盛裝洗好私碗的鐵籃,以前會加工綁上交叉的兩條粗鐵絲作為提把。將碗相疊成一圈在鐵籃裡,放到滾水去煮。煮一會兒完成殺菌,就由一或兩人戴上厚棉紗手套外加厚塑膠手套,把手伸到滾水裡撈起鐵籃,萬一手套破洞可是非常燙的。
撈起的碗會堆疊進乾燥的簍子裡,而還沒煮的碗,則會快速地排列在鐵籃中等待下鍋,分工合作直到所有的碗都煮好。這工作通常在早餐後進行,每日一次,若遇上營隊或大節日,三餐都練鐵砂掌也是有的。
師父們還說,早期還沒倡導人人帶環保碗時,煮碗的量可大著。這樣每日煮碗的年代,大約持續到2000年,當時有人送了蒸碗的機器,才結束了那種克難煮碗的時代。只是煮碗一詞大家講慣了,所以至今仍沿用。
上人講述《法華經》時,以「離言」描述法華會的美好境界,我彷彿以眼耳「閱讀」師父們在精舍的農禪生活,為他們克苦耐勞的精神深深感動與敬佩。(攝影/釋德應)
聽到這些歷史故事,我真真地上了一堂靜思精舍的歷史課呀!
大陸知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對閱讀的看法,認為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能把無數的智慧和美好,對比愚昧和醜陋一起呈現給你。透過閱讀,能夠經歷前人的生命歷程,在你還未經歷到時......
當初看到余秋雨先生這段文字時,心中有甚深的思考。有如現今上人講《法華經》時,以「離言」來描述法華會上美好的境界,我的內心觸動卻又沉默,彷彿用眼睛與耳朵「閱讀」著師父們在精舍所經歷的農禪生活,那叫我深深地感動與感思。師父們的克苦耐勞精神,果真是修行者才能堪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