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明
一般家庭裡,碗洗好了,慎重一點的是放到烘碗機裡,開啟定時器,透過機器的熱能將碗烘乾,工作就算完結。其實,更多的情況是,那些碗進到碗櫥後,連烘乾的程序都省了,等待下一餐的到來,才有再亮相的機會。
為了衛生考量,志工將餐具清洗後,再以瀝水籃晾乾並送進烘碗機。(攝影/張清和)
靜思精舍的情況跟一般家庭不同。如我先前所說,為了衛生考量,這裡的公盤與私碗是分開清洗的。公盤洗好後送進大寮,分類收好即可;私碗則用一道泡泡、兩道清水洗淨後,依序放到碗架上,除了讓它晾乾外,待達到一定數量後,再送進烘碗機進行消毒殺菌的工作。
如此「功夫」地慎重行事,果然是靜思精舍。烘碗和洗碗是分開作業的,三餐輪職洗碗的人把碗洗好後,將私碗放到碗架上,任務就算完成。接下來的工作,便交由烘碗組負責。
烘碗組會在三餐過後,到碗架前瞧瞧、看看,再順手把碗排列整齊,而後再努力挪出空間,方便洗碗組能輕鬆放置洗好的碗。
來自高雄、花蓮、台東、宜蘭四地的慈濟人,共同為「2010年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奉獻。香積志工把將近1300個環保碗放入消毒櫃。(攝影/楊寶月)
說實在的,光是這看來實在簡單不過的程序,就能充分看出師父們的修為。以我們這組的師父為例,洗碗時,其實只要把碗放到架上,就算完成任務;即使架上空間不多,層層疊疊地把碗套上去,也不算沒把事情做好。但師父們除了盡量將碗排好外,遇到空間不足時,還會把放置於烘碗機後的空架子拿出來,將多出的碗排列上去。
那其實是屬於烘碗組的工作範疇。要我以一般世俗的眼光與習慣,可能就會直接將碗全部疊上去,讓烘碗組的人去傷腦筋。然而,師父們就是這麼讓人另眼相看,不管是輪值洗碗或是烘碗,他們總是讓碗架整齊有致,或是盡量挪出空間,以減少他組的作業時間,實在是非常貼心,這也難怪我會只是一個在家人。
為求安全衛生,生活組志工將清洗後的餐碗放入沸水中川燙消毒。(攝影/李雅貞)
當我輪到這項工作時,有件事讓我非常地不解,師父們總是說「煮碗」、「煮碗」,雖然我聽得懂,但就是不明白,明明就是用機器加水後加熱,以水蒸氣來「蒸」碗,怎麼會說是「煮」碗呢?
德愷師父提到,以前煮三餐的碗,一天要煮三次,那時並不是使用機器,而是用大鍋煮的,經常燙到手起泡。當時是把碗放到鐵籃中,再放入大鍋裡煮。遇上營隊來精舍用餐,例如學佛營、技術學院的學佛營或夏令營等活動,煮碗的數量都特別多。而且以前每位客人的碗都要清洗消毒,一日三餐都要煮。慈誠樓大約在2000年蓋好後,有人送了兩部蒸碗機給精舍,才不用再煮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