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明
德榞師父載著四桶洗米水,前往大網室旁自闢的菜園。(攝影/靜明)
夏日七月,下午四點多,德榞師父騎著出坡用的三輪腳踏車,載著四桶洗米水,沿著後山門那條路前行。行經警察局,在叉路處左拐一個彎,抵達舊時衛生所前的路邊停了下來。
他先將洗米水卸下,並排放在小鐵架搭乘的獨木橋上,再一桶一桶地拎著,穿過看似雜草叢生處。每日清晨六點和下午四點,他獨自一人一天兩回,一回四桶。德榞師父說:「太重的話,我會分裝幾桶;若力氣可以,就這樣運過去。」
提著洗米水,德榞師父沿著那條看似無路,卻走出足跡的「路」上,朝他自闢的菜園行去。那菜園獨立於大網室旁,規模不大,幾多竹竿、木枝撐起的絲瓜棚,其拱門能遮陽的地方,僅容一人站立其下。地上幾個保麗龍,其內種著薑和地瓜葉。
絲瓜棚的下方,零星種著幾樣蔬菜,包括皇宮菜、羊角豆(秋葵)、馬鈴薯、辣椒、毛豆、番茄等。原本德榞師父只打算種絲瓜,不意種著便成了如此多樣。雖然數量不多,卻也形成一方小小天地。他笑著說:「這就是我的小小開心農場。」
◎筆耕之餘,闢荒農耕
小小的邊地上,絲瓜藤展現驚人的生命力,直直攀爬,形成一座小小的拱門。(攝影/靜明)
這片菜園原是一塊荒地,緣於一位常住師父提及,常日從事文字工作者,偶爾也該曬曬太陽,到戶外動一動。
「從全部是雜草,我是徒手用鐮刀開闢出來的。」德榞師父就近取材,獨自耕作菜園;在工作之餘,每天利用一、兩個小時來整地。小小一塊邊地,沒想到絲瓜藤展現強出大的生命力,往上直竄得比人還高,形成一座小小的拱門。
「我用絲瓜種子育苗。」德榞師父向園頭師父要來種子,並從網路學習栽種的方法。「用化妝棉加水保濕,再放進束口袋裡,大概三天慢慢長出芽來。」當種子冒出嫩芽後放進培養土裡,待芽尖冒出土,長出一兩片小葉子時,才將幼苗移栽到土壤裡。
德榞師父特意立了牌子,標註三月三日播種的時間。經過四個多月的成長,已陸續長出瓜果。「通常開花、授粉後,十二到十四天就可以採收。」以及地瓜葉的種植,並不是把地瓜埋在土裡就會長出葉子。德榞師父解釋道:「要用藤蔓去栽種,末端至少有四片葉子,並留有四個分枝節的長度才夠扎實,以增加存活率。」
種植地瓜時需以藤蔓栽種,末端至少留有四片葉子,並保留分枝節的長度,以增強存活率。(攝影/靜明)
這方由荒地闢成的小菜園,德榞師父一日兩趟來澆水。他說:「水不是澆在主蔓的根部,而是澆在周圍那些吸收水分的竄土氣根。」這個技巧是他向一位資深且經驗豐富的師兄請教而來。
最初,德榞師父學習種菜時,曾用兩公升的礦泉水空桶運來兩桶水。眼見幾日無雨,土地乾旱,他便大面積地澆灌。不料,隔天卻發現一條絲瓜出現了裂果。
德榞師父向資深的德曉師父請教後,方知「土壤太乾時,絲瓜缺水,表皮乾硬,突然給大量的水,或者久旱逢大雨,一時吸收太多水分,果實長得太快,就會撐破裂果了。」
絲瓜雖很常見,但種絲瓜卻是德榞師父的第一次經驗。他認真投入每一個當下,從網路上學習如何育苗、栽種,每天利用一點時間來除草、墾荒,隨手拾起路邊的樹枝及幾根同仁家中閒置的竹子,以最簡單、樸實的方式搭建瓜棚。
當藤蔓長到一定長度時,需修剪頂芽、頂梢或側芽的心芽。(攝影/靜明)
育苗成功後,德榞師父將幼苗移栽至瓜棚下,並寫上種下的日期。行蘊在大自然中日漸成長,藤蔓開始沿著棚架攀爬。當藤蔓長到一定的長度時,為它進行摘心修剪。到了六月底,期待已久的花苞終於從節點上探出頭來。
「我的瓜棚先結的是母花苞。」眼看第一朵母花就要開,卻沒有公花苞可以陪襯,德榞師父查詢網路,得知可以人工授粉。母花通常在早上六、七點開花,隔天一早,他便前往其他區域摘來公花,為母花進行人工授粉。
為了防止瓜果被昆蟲叮咬,德榞師父預先車了好幾個紗袋備用。「第一朵母花授粉後,紗袋派上用場了。」他小心翼翼地用金黃色的紗袋將母花套起來。不久,第二朵母花也長成了,仍以人工授粉助其一臂之力。「七月中旬後,絲瓜寶寶們陸續結果了。」
德榞師父用紗袋套住母花,不久後,絲瓜寶寶們紛紛結果。(攝影/靜明)
◎以善護念,瓜亦有情
「我耕種的那片菜園沒有水源,得從遠處提水。」有陣子沒有天降之水,為了省水省力,德榞師父只澆上少許的水分。後來想到可善用大寮飯頭處的洗米水,於是每天騎著精舍出坡用的三輪車,載著一桶桶的洗米水到菜園,為瓜兒們澆灌。
然而,一下子給了太多的愛,隔天便出現裂果!「雖是令人無奈的經驗,卻換來一門寶貴的學問。」有經驗的人建議將裂果摘除,避免它搶奪其他瓜果的養分,但德榞師父認為,何不讓它順其自然地成長。
「幸好我做對了決定,那裂果因充滿正能量,竟然癒合了。」在德榞師父眼裡,那裂果有著一種別樣的秀氣,且裂於中道,狀似合十的雙手。
在種植絲瓜的過程中,德榞師父學到了許多栽種技巧。(攝影/靜明)
透過這次的經驗,他又學到了一課,心血來潮寫下幾行短句:
開花坐果,蘊育生命;澆灌過度,造成裂痕。
人間之理,亦復如是;待人處事,應取中道。
眼見瓜果,從旁而裂,眾人建議,將之摘除。
未採建議,仍勤護念,日日關照,施正能量。
瓜亦有情,日漸茁壯,今日見之,傷已癒合。
心中驚喜,難以言喻,見瓜已成,摘下供眾。
在德榞師父的用心與努力下,母花苞陸續長了出來。(攝影/靜明)
與德榞師父同期種植絲瓜的另一位常住師父,將絲瓜種在網室裡,眼看著公花一直開,卻遲遲不見母花而想要放棄。德榞師父見狀,不忍那片長得旺盛的絲瓜園被毀,趕緊上網尋求解救方法。「網路上很多有經驗者,都不吝分享方法,我就照著去做。」
德榞師父幫那瓜園做了「功課」──摘心,剪去多餘的葉片,減少養分的耗損,以供應母花;同時施加有機肥、澆水,加速供應足夠的養分,並對著它們喊話:「你們要供養大眾,趕快加油!」
經過一番用心和努力,他成功地救回那片絲瓜園!「母花苞陸續長了出來,並結了四條健康的絲瓜幼果。」
◎轉換工作,便是休息
每年五至七月是鳥類繁殖季節,如遇颱風來襲,幼鳥可能遭風吹落。(攝影/蕭正義)
德榞師父的日常是處理文稿,學習種菜則是早上八點前和下午四點後的空檔進行,通常花上一到兩個小時。「下午時間比較彈性,早上只有固定那一小時,加上晨間掃地時,在五到七月間偶有一些『突發』事件。」
突發事件指的是「落鳥」。每年五到七月是鳥類繁衍的季節,通常一窩會有五、六隻。當雛鳥稍大後,窩裡空間不足,有些體弱的會被擠落地面,「如遇颱風來襲,也會把幼鳥打落下來。」
落鳥通常由一位同仁負責照顧。一次週末休假,遇上一隻落鳥,於是請求「護生群組」裡的德榞師父先行照顧,待同仁上班後再接手。雖然德榞師父最怕毛茸茸的東西,但眼見無他人可幫忙,便鼓起勇氣帶著一個大紙箱去迎接那隻幼鳥,並把牠放上三輪車帶回精舍。
花蓮本會同仁救助從樹上掉落的雛鳥,細心餵食營養的五穀粉。(攝影/陳靜惠)
回到精舍後,德榞師父以濃稠的五穀粉和專用的餵食器,一口口地餵食,幼鳥竟然活了下來。他心想:「以後只要有落鳥,就成為我的責任了。」自此,德榞師父隨時備著鳥飼料,只要發現落鳥,就能派上用場。
成功救活落鳥後,最終目的是幫助牠返回大自然。德榞師父強調:「確定牠會飛了,可獨立生活在大自然,才會放回去。」測試方法,是將食物投放在牠眼前,卻不懂得吃,因為被人餵慣了,不懂那是食物。
而德榞師父所說的「好不容易學會飛」,即是想方設法幫助鳥兒練飛。他在籠子裡架設了不同高度的竹竿和樹枝,讓牠能夠在裡面練習。而後,再找更大的空間,例如辦公室或會議室有空時,讓牠在裡面飛。
對德榞師父而言,種菜和餵養幼鳥雖非日常工作,但轉換工作就是一種休息。(攝影/陳靜惠)
鳥兒一開始學飛,都會跌跌撞撞,待牠能夠飛穩、飛高時,即可帶往大自然。這一過程需要在牠還未吃飽時進行,如果牠還無法獨立生活,則能夠回到有人照顧的地方。如此反覆地練習,鳥兒會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並本能地找到同伴。「牠的同伴們對人類有高度警覺,會在一旁的樹枝上呼喚、催促牠:『趕快、趕快來。』」
直到有一天,平時總是黏著人的鳥兒不再回來,德榞師父說:「確定有同伴招呼牠,是平安的、穩定了,那就好啦!」
雖然種菜和餵養幼鳥並非德榞師父的日常工作,僅是利用零碎時間拼湊而成。他說:「工作壓力大時,來到這裡很開心。每天看著農作物,就算只長一點點,或者開花,便有種成就感。」對他來說,轉換工作便是休息。
透過種植絲瓜的經驗,德榞師父體悟到,每一株絲瓜不論長得如何,總是朝著陽光生長。如此強大的生命力,身為人類的我們,是否也應時時向陽,時時保持正能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