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在日常-2003年隨師劄記】傳承使命與智慧的力量

0觀看次
A- A+

文.釋德澡

紀媽咪心得分享──四合一的智慧與實踐

2010年6月21日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會,紀陳月雲師姊(靜暘,紀媽咪)主講「法入心、法入行」課程。(攝影/曾芳榮)

學習,是因為台北做得還不夠好。過去,我們總是默默地學習台中,因為台中分會的牆壁「會說話」,例如活動看板、文宣海報等。

上人曾說:「不要有老大的心態,要有老二的哲學。」領導者需要有能力和智謀,但有能力,卻不強出頭;有智謀,卻不失忠厚。就像飽滿的稻穗會自然低垂一樣,這才是真正圓融和智慧的表現。

在體制改革前,我們都知道自己有學習的空間,但每個人的思想不一致,因此無法發揮最大的力量。如今,人才不斷湧現,就如一台馬達已經啟動,動力十足地往前邁進。

大家都一本愛慈濟、愛上人的初衷,所以現在我們都透過討論和協調來圓滿事情,讓人心服口服。「討論,是遠離是非的好方法。」

善解與包容凝聚了更強的向心力,讓大家在互動中成長,從別人的錯誤中找到自己的責任。(攝影/張國徽)

有人說,慈濟人很真實(信己無私,信人有愛),但有時分不清誰是誰非。然而,作為上人的弟子,我們吸收了上人的法語,因此不再糾結於誰是誰非;即便有,也會將是非視為教育自己的方法。

「四合一」就是祝福自己,每念一次「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心中就注入更多的能量。「這樣好嗎?」是透過討論,集眾人之力,使事情圓滿的催化劑;若不好,再修正、調整。

例如,有一次環保志工會議,因協調不當,師兄師姊意見不一而有不悅,我以「一面抹壁雙面光」的原則,讓雙方善解、包容,使彼此凝聚更強的向心力。這樣的互動,使大家成長,也能「從別人的錯誤中,找到自己的責任。」

四合一的關係如同葉子進行光合作用,環環相扣、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攝影/楊國華)

事實上,上人給的營養都一樣。然而,有些新幹部上任時難免害怕,導致一些資深師姊抱怨為什麼要用他們?我曉以大義,一棵樹若開花(謝)了,就沒救了,就如同把樹椏剪掉,葉子也會死掉。上人則慈示:「應該說,樹椏若太弱,葉子更該吸收更多的養分,並輸送回樹椏。」一如葉子(協力)進行光合作用後,養分就會輸送到枝椏(互愛)。

有一次下雨了,我在大樹下站了二十多分鐘,雨水才從葉子上落下來。葉子吸收足夠的雨水後,釋放到枝椏,再到樹幹、樹根。沒有雨的時候,水分和養分會從根部上傳到樹幹、樹椏,終至葉子。因此,四合一是環環相扣、相互依存的關係,缺一不可。

根據報導,歐洲某地有三個月的枯水期,只有一棵樹沒有枯萎,其他都因缺水而死亡。經過專家深入了解,原來這棵樹的根,已經伸展到了蘇黎世河。而我們的法水源自於上人,我們的根已經深植在靜思精舍,因此慈濟這棵菩提樹,永遠綠意盎然、永遠長青不死。

袁瑤瑤心得分享──慈濟精神的延續

上人慈示:「我在的時候,大家都是慈濟的第一代。」這句話,讓袁瑤瑤有了很深的體悟。(攝影/蕭嘉明)

我一直以為自己在慈濟大家庭中是年幼的一輩,但上人慈示:「我在的時候,大家都是慈濟的第一代。」這句話,讓我有了很深的體悟。

這是一個無論百年、千年,乃至永久不變的事實。因此,作為第一代的我們,要傳承使命,負起第一代的責任。而年幼的一輩,不能總是說「不會」,也不能總是仰賴資深成員的滋養。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說法,弟子們不負使命,將珍貴的史料流傳後世。如今,現值上人的世代,我們更應該珍惜。而慈濟人的言行舉止,都是外界動見觀瞻的對象,所謂「真的假不了,假的眞不了」,內修外行,要負起第一代上人弟子該有的使命。

(2003年10月22日完稿)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