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釋紹淵
德恩師兄,您往生的第七天,聽兄弟們說常住要為您辦追思會,不期我那老毛病「偏頭痛」,又吱吱發作著。所以心中躊躇「頭好痛,大暑,天熱逼人……。」可是想到您一期生命,短短的、淡淡的,猶如一片樹葉脫離枝身,已經隨風飄向遠方,從此消失;生命是生滅幻化無常,來生即使因緣聚會,可是那又是另一張皮,另外一段人生……我眼淚不覺簌簌而下,死別總是叫人無限感傷。
令人懷念的歲月
今年(民國九十二年)農曆三月二十四日,見面時,您突然對我說:「您教我開車只教了一半,到現在我還不會開車,甚麼時候再教我?」說了之後,笑得很開心。教您開車是民國六十五年的往事了,那時候,我有一部計程車,常常開到精舍,此中是教過您開車。可是轉眼間,已經過了二十幾年,我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了。
民國七十一年底,我因觀念有了改變,從平凡的命運轉向求學的漫漫長路,翻開了另一面修行的新頁。這二十多年來,回精舍的次數,不下一、二十次,每次見面時,您總是淡淡的問:「現在好嗎?回來吧!」可是今年見面,您特別的提起那件陳年往事,且咯咯地笑,使我直覺話中有蹊蹺。
直到您往生後,才恍然想起,原來早在兩個多月前,您已預知性命即將告一段落,性命無多,失去的歲月惹人懷念。所以見面時,乘興提起了那些古老的往事,其實是「人生苦短,去日苦多」的慨歎,也是將告別今生的自然反照。
早年未建慈濟醫院時,上人在市內城隍廟旁,成立了慈濟義診所,每星期二次,為貧民義診時間。
有天,上人要到義診所去,車子已開出山門外,想起了沒帶手帕,您遂以快捷矯健的身手,從牆內亦爬亦跳的躍過了石牆,遞來上人的手帕。上人輕輕說了一聲:「沒規矩,怎麼可以爬牆?」您亦知跳牆是不對的,所以不好意思的笑了,但您笑得天真無邪,笑得有如稚童的憨甜。
一路上,我腦中一再的映現著,圓滾滾的身軀,跑路時,全身肉團震動的可愛影像,以及上人溫文的輕輕一語,交織成一幅「師嚴肅且慈悲,徒孝順又天真」的溫馨畫面。(德恩師父青、中年期比晚年胖。)
證嚴上人與德恩師父(左一)、紹淵師父(右一)合影於大殿前
文武全才 堅忍刻苦
四師兄身材雖然又矮又胖,有如一團肉球似的,可是文武全才,做事不糊塗。從「功德會」成立以來,凡是慈濟的救助對象,貧戶的家世、人口、生活背景、職業等等詳情,個案調查的撰文報告,一概負責到底,清清楚楚,絕不會模糊、搞混。
走進大寮,您亦有烹飪的天賦,大凡素材料理,只要讓您看過、嚐過,即能依樣烹製。巧手俐落,菜餚口味、色香,不需多少時間,便是一道十分細膩的上等料理,這實是您獨具匠心,高人一籌的特質,令我心服。
我二十七歲到精舍學佛,您才三十出頭,正值青壯年層,年輕氣盛,也有意氣風發的時候。人非聖賢,我們都在薄地凡夫位,您童心未泯,喜歡開玩笑,更喜歡逗著我們年齡比您小的弟兄,說說笑笑,找開心。然話多難免有失,所以總是會說溜了嘴,但是您都能詼諧中帶點慧黠,反而更因此,而感到您的率真、赤子之心。
未蓋靜思精舍時,住在普明寺後面,好幾個人聚在一間小木屋裡面。那時候,您就隨上人、師兄們過著做手工的日子,扎嬰兒鞋、糊紙袋,編織工業用手套……,換取微薄工資維持基本的生活。
有了農地後,您與上人、師兄們五、六個人,開始把頭、手、腳包起來,一起下田插秧、割稻、施肥、除草,種花生、種玉米、種地瓜,樣樣工作自己來,過著拓荒、躬耕勞苦的田園生活,有如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晚上,上人教大家讀《四書》、背《論語》。
精舍第一期建築——大殿,經費從土地銀行貸款,以後一季一季稻米收割,花生、玉米收成,集結繳付銀行貸款。有了大殿與後棟寮房後,還是要工作,織手套、製海青、幫布店裁製時裝、做電子零件、高週波壓製嬰兒防漏尿褲……。工作非常辛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永不間斷。
師兄們是這樣從刻苦、堅忍中走過來,所以師兄們都保有傳統出家人的勤儉、惜福、謙虛的美德,而這分傳統修行者的美德郁香,在現代人的身上已經絕跡了。
參與大陸遼寧賑災發放(左圖)早期製作蠟燭情形(右圖)
乘願再來吧!
第一代五位師兄中,您年齡最輕,平時也很少現出病容,不知為什麼,您卻走得最早,只有一病竟然揚長而去,沒有人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只能說「無常」是最殘忍的殺手。
頭七的追思中,聽師兄弟們的敘述,您在最後的性命中,表現出堅強的意志,不呻吟呼喚,一直保持淡淡的笑容,默默承受病魔的襲擊、折磨,以了卻今生的業障。翌日晚間,師兄們又在觀音殿,追述您生前往事,您是有責任心的人,雖然已經重病在身,但對上人的侍候仍不懈怠,調製上人的飲食,直到入院前才放下。
師兄,您們為道業、為慈濟,攜手共同走了四十年,一同走過成長與榮耀;一定流過淚水與汗水。三師兄哽咽的說:「我們幾位老的,是難兄難弟……。」四師兄,您也絕不會忘記,曾經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的兄弟吧!
回到精舍中,我四周圍走走看看,心想,您還沒有走遠,追思會的第二天,我走進齋堂,彷彿還看到您也在人群中。坐下來時,仍感覺您也坐在鄰桌,您得上人的教誨四十年,一生規規矩矩,生前也有您奉行的圭臬「凡事須如手畫虛空,畫過無痕」。所以您即使尚未離開,但您仍是安分守己的。師兄,您既然心繫「慈濟」,心繫上人、師兄弟們,那您一定會不捨悲心,乘願再來的吧!
逝去的歲月已難追憶,只能無言空憑弔;在精舍後院,荷塘邊的楊柳,伴著夏日餘暉,隨風搖曳,夕陽無限好,可惜近黃昏,我佇立了多時。
紹淵師父參加德恩師父的追思會(200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