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一方】不再只是煎豆腐

0觀看次
A- A+

文.靜明

因緣百轉千回,曾在二十四歲的年紀,陳宜樺從慈青到有心出家,卻又一度猶豫不決,最終有所悟後,於二〇〇九年二月加入清修士,再又因緣百轉千回,覺得出家才是究竟的他,最終獲得父親點頭同意,在二〇一四年十月十二日圓頂,法名悟諦,字德諦。

因緣百轉千回,德諦師父2009年2月加入清修士,後於2014年10月12日圓頂。(攝影/廖文聰)

在影視組工作十二年後,德諦師父有感,終日埋首電腦前,精舍有哪個「生活農場」,他不知道;「大寶屋」在哪裡,他不知道。「我明明生活在靜思精舍,還是一個出家師父,但影視組辦公室以外的世界,完全不懂。」

「如果今天把我丟到大寮,我會嚇壞。志工若問:『師父,請問鹽在哪裡?醬油在哪裡?剪刀在哪裡?』我真的不知道,因為我根本沒做過。」德諦師父自內心升起很深的一道課題。「我是常住一分子,對精舍生態卻不了解。」

為此,他決定從辦公室走出來出坡。那年,德諦師父四十二歲,有感這年紀還有體力,若是太晚才轉,恐怕心有餘而力不足。

靜思精舍常住生活,精舍師父於菜園抓草。(攝影/周幸弘)

轉出坡組,勢必跟著輪執事。做蠟燭、掃淨房、洗菜、摘菜、拔草等一樣不少,一輪七天。「我出坡後,整個心好像真的有打開,而且越來越定。」

雖然要去做那些平常人眼裡可能不是很願意做的事,但德諦師父自我觀省,也許自己本就沒太多分別心,不覺得那是不重要或是卑微的工作。「就是在工作中磨練自己的心性,可能這個信念較堅強吧!」

「我很感恩,在過程中學習很多。比如在掃凈房時,因為我的經驗值不夠,但很想把它掃乾淨,把事情做好。」

話雖如此,卻有一項執事,讓德諦師父感到最辛苦,那便是大寮。「因為我是書呆子,我那年代,父母都說你不用做家事,好好讀書就好了。」德諦師父在家時,只煮過泡麵;偶爾星期假日,才洗一次碗。

初輪大寮執事,讓德諦師父倍感辛苦。(攝影/靜明)

「我沒煮過東西,但我去煮,而且是煮給這麼多人吃。」德諦師父記憶猶新,有次輪到飯頭煮便當菜,要準備兩百個便當,煎兩百片豆腐。「在飯頭,鍋子是小小的,一次大概放十片、二十片;我大概煎了十輪到二十輪,一直重複那個動作,我開玩笑說,煎到有點厭世。」

「我到底在幹嘛?」那時,德諦師父自我懷疑。那天晚上,他從大寮走回寮房的路上,除了身體很累,難過的是心更累。「找不到那個價值感。」原本在影視組,還能常聽到上人的法,在大寮時,彷彿離上人很遠。

「不行,我一定要向上人求救!」習慣看大愛電視臺《人間菩提》的德諦師父,趕緊從中找法。沒成想,那天上人開示:「我對佛陀的教法,是拳拳服膺。我把佛陀教法攬在身上,一點都不敢有距離。」

德諦師父體悟到,即便只是煎豆腐,也能在無形中廣結眾生緣。(攝影/黃雪芳)

當下,德諦師父恍然大悟!「原來,那是一個心的距離。是我把自己跟上人的心拉遠了,是我自己沒精進。」他記起,上人曾對常住的開示:「我們師父就是內守在精舍,把這個靜思法脈的法源地,把靜思精舍這個家顧好,讓全球慈濟人回來,有一碗熱熱的湯可以喝,一道熱熱的飯菜可以吃,讓他們有能量,再回到僑居地,去照顧需要幫助的人。」

從此,德諦師父懂了。「我做的每一樣工作,都是很有意義,即便煎個豆腐,他們在車上吃了便當,我也跟他們結無形中的緣。雖然我不知道煎給誰吃,但都是在廣結眾生緣。」

想通後,隔天德諦師父雖再繼續煎豆腐,但心情完全不一樣。「因為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德諦師父輪執典座時,勇於向資深師父請教、學習,並吸收前人的經驗。(攝影/靜明)

飯頭如此,典座更是壓力山大。德諦師父輪到典座時,有感差點沒得「典座焦慮症」。「我不知道要煮什麼?也不會煮,連什麼容器、要裝什麼都不知道。」可縱然如此,他亦深感一定要去突破。「我要跨出去,不然越不煮,越不去學習,越沒有經驗。」他深感,經驗很重要。

經驗,除了親自去煮,他有感向資深師父請教、學習,吸收前人的經驗,會是很好的途徑。德映師父等人都是他求教的師父。德諦師父說:「這樣的學習也有階段性。之前沒經驗,我會聽不懂;但是再來,他們用口述的,我可以懂了。」

「我也很感恩,有時我在煮時,他們會突然出現,再手把手的教我煮,那種經驗很真實。」如此,一邊自己煮,一邊求教資深師父。德諦師父每日回到寮房,會仔細地做當日的筆記,再研擬隔日的餐。「要先煮什麼菜、怎麼煮,寫下煮菜的流程,每天都忙到很晚。」體力上的消耗不是沒有,但他也感恩自己有因緣能夠學習,「不然,真的會不懂。」

常住師父們各自負責又共同合心地將早齋及時完成,讓早課下殿後的大眾有頓暖心、暖胃的齋食可用。(攝影/靜明)

這次,輪執大寮典座的有德棨師父、德諦師父、德惟師父;切菜組是德霈師父、德璔師父,各自負責又共同合心,將早齋及時完成,讓早課下殿後的大眾,有頓暖心、暖胃的齋食可用。

午齋,德諦師父準備炒蘆筍佐百合,出家前的他沒煮過餐,大寮經驗還未充足,進(輪執)大寮前,他先開菜單、準備菜色,並主動請教資深師父。

資深師父就個人經驗口頭說明後,這日仍往大寮而來,親自與德諦師父一起烹煮。只見資深師父將蘆筍、百合等主料、副料調好、配好,分置於九小盆中,雖是煮大鍋菜,卻用心地不是用大鍋菜方式煮。

他和德諦師父分處兩個蒸汽鍋,德諦師父負責川燙蘆筍,再由資深師父翻炒調味。德諦師父川燙蘆筍,幾乎是算分、算秒的便要將蘆筍撈起,迅速往資深師父的鍋裡送。太早或太晚都不行,得看資深師父的蒸汽鍋熱度,翻炒速度,以及起鍋速度,兩處銜接不得半刻遲疑,只為能將色、香、味俱全的蘆筍配色菜新鮮上桌。

在資深師父的教導下,德諦師父手握鍋鏟,游刃有餘地完成一道道美味菜餚。(攝影/靜明)

德諦師父極度專注,緊盯著資深師父的動作而動作,而資深師父聚精會神,兩耳不聽身外聲,下料、調味、翻炒,握轉大鍋鏟,大度迴旋如游刃有餘,藉由蒸汽鍋邊緣熱度,讓蘆筍及百合能熟而不軟嫩,能新鮮清脆可口而不焦黃。

一盆接著一盆,九盆炒完,便是那日大眾午齋所需的量。切菜組的德霈師父緊跟在後,一盆接一盆地,趁熱將蘆筍一一分盤、上推車,快速交由行堂組推至齋堂及時上桌。是時,大眾午齋所食,是還熱著、還清脆著、還新鮮著的蘆筍炒百合。

完成這次午齋,德諦師父放下鍋鏟,方才鬆一口氣,有感而發。「資深師父令人滿感動的。是那種師生、那種真心要照顧、關心我們這些新人。」

這日藥石(晚餐),德諦師父準備大白菜佐素魚翅,資深師父叮囑他,大白菜是涼性食物,改成高麗菜對長年茹素的大眾健康較好。「真的很窩心!」

德諦師父了悟,如果沒有想要出去的心,就不會有被關住的苦。(攝影/趙子雄)

曾經在精舍日夜繁忙的生活,對於一個性情外向、崇尚自由的人而言,怎是個滋味?「我一直覺得被關起來了。」當時還未圓頂的德諦師父,很想請問上人,自由該如何認知和轉寰,因為他覺得在精舍很不自由。

於是,他將憋在心裡的話,向寮友說了說。寮友不加思索地回道:「你可不可以不要問這麼無聊的問題,上人已經夠忙了。」這個回答,讓德諦師父覺得很好笑。「對啊,上人那麼忙,我怎麼那麼無聊。」然而,「那個自由、那個年輕的生命」的懷想,不是就此消失,「前面二、三年一直想往外跑的這個部分很難,衝過第三年後,不再覺得那是個問題。」

「很感恩佛菩薩護佑!」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那時他聽到上人開示——上人的世界,只有一張桌子、一張椅子,可是上人關懷的是全天下的眾生,進而觸發他的思考:「上人的心量這麼大,追求的是心靈的大自在,為了眾生,他知道自己的心在哪裡。」

德諦師父自感,「上人是個人事小,天下事大;我真的很懺悔,只是為了追求個人的自由。」自此,他了悟:「如果我沒有想要出去的心,就不會有被關住的苦。」也因此,他再也不會想出去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