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一方】入「洗碗三昧」

0觀看次
A- A+

文.靜明

「洗碗」,在靜思精舍屬副執事的工作,它可不只是「洗碗」與「洗盤子」而已,還含括筷子、湯匙、湯鍋、湯瓢、飯鍋......等鍋碗瓢盆的事,師父們統稱為「洗碗」。

鍋碗瓢盆,是指公盤與湯鍋等公用物件。湯鍋有大中小;有耳朵的鍋、沒耳朵的鍋;鐵鍋、鋁鍋,偶有陶鍋、悶燒鍋。而湯瓢,則有大湯勺、中湯瓢、小湯匙、木湯匙等。

志工與會眾在齋堂用膳完畢後,精舍師父將飯鍋洗滌乾淨備用。(攝影/柏傳琦)

 

那「盤」,實是大中小外,尚有瓷盤、鐵盤、圓盤、方盤,以及裝水果的美耐盤等。都說一個人的三餐,是用以維繫肉體生命的基本要素,其盛載的器具卻能有這麼多;人身於物之累,於世的牽絆,其「重」,何以能說!

我在精舍「洗碗」後,才真正感受「心無二用」的境地。想起證嚴上人在小木屋禮拜《法華經》,體悟到靜寂清澄的境界時,是否也是同樣的情景?那感覺,像一切彷彿落入寂靜之中;我手劃著水,拿過盤子,洗、抹、遞出去,洗、抹、遞出去......眼裡看見的,只有眼前的盆,盆裡的盤和盤上那一泓清水,清水上那被劃過的水流......

我不能,也沒能去看有多少盤子要洗,連要怎麼洗,都不去想了。一心只能「洗,就對了!」讓腦子進入真空狀態,落入輕安的境界,忘了齋堂、忘了周遭,更忘了那一絲絲可能閃進腦海的念頭。

「千里之遙,始於初步。」無論做任何事,只要專注當下,便能達成任務。(攝影/周幸弘)

猶記得,證嚴上人發願出家時,在豐原慈雲寺出坡農作,下田「挲草」(臺語)時,抬頭看見大片的水田,心先涼了一半。不能退轉,於是上人低頭從身邊的草開始,一跪一步,不去管眼前還有多少水田,還有多少草要挲,心裡默念著四書裡的文句,直到書背完,大片水田的草也挲完了。

「千里之遙,始於初步。」當我專注當下,不去看有多少盤子要洗,或該怎麼洗,時間即節省在多餘的思考與動作間,不知不覺「碗」也一個個洗完了。

當任務達成,我更能體會面對挑戰時,該讓自己放空,將心靜下來,做,就對了!也唯有靜思,不去多想,事情總能有解決或被解決的時刻。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