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釋德澡
粒米杯湯、洗碗挑菜,生活清淨在源頭;存好心,發好願,做好事,意念清淨在源頭。心淨、事淨、物淨,則人和、事和、理和。
清淨意念的實踐,將八識田的好因好念種子帶入來生,化為智慧的果實。(攝影/魏國林)
「意根,能夠想過去、現在、未來,在我們的身體要行動之前,就去思考、去想。它能夠去做不法的事情,也可以認為為天下人付出就是生命的價值。」上人於二〇一九年六月五日講述《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時愷示,發弘誓、入人群,在對的方向發揮生命真正的價值;若用在不對的方向,將來是因緣果報,苦不堪,由不得自己。
上人清楚明白地教導大家:「清淨意根,轉識成智。」期望人人將知識轉為智慧,不受雜染音聲影響,以清淨的意根投入人群,啟動善的因緣。
力行意念清淨在源頭,將八識田的好因、好念、好緣的種子帶到來生,化為真實慧命的果實;實踐生活清淨在源頭,即是知福、惜福再造福的展現。
◎隨時為後人著想
精舍用餐備有惜福水,餐後將食物殘渣倒入碗盤象徵惜福,也減少廚餘與用水。(攝影/黃筱哲)
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而靜思精舍用齋的桌上,必放一個稱為「惜福水」的小水壺,它有什麼作用呢?
以往慈濟營隊午齋前,大家會唱《感恩歌》:「粒米杯湯盤中蔬,得來不易歷艱辛,細嚼慢品用心嚐,感謝天下眾生恩。」盤中點滴得來不易,用餐後,人人用「惜福水」將碗中的菜屑、油水盪過喝下。用齋完畢,見底的盤子也不能疊放,因為盤子上的油水、菜渣必須刮乾淨,剩菜留待下一餐再食用。
這些惜福的動作看似微小,但洗碗時既省水又省清潔劑;惜福就有福,這也是克己復禮,清淨在源頭。
洗大量碗盤也是精舍的家務事之一,尤其是午齋。平常的日子,通常會有六、七十桌以上,每桌四菜一湯一水果,所以鍋碗瓢盆的數量可想而知。
碗盤清洗以惜水巧思過三關,便可減少水量的使用。(攝影/高美玉)
洗碗盤時,我們設置了四個步驟:第一是「泡沫關」;第二是「沖淡泡沫」,將洗過的碗盤整疊快速過濾並沖去泡沫;第三是精舍的智慧設計,將最後一關的清淨活水墊高,透過管路讓滿溢的水自然流向倒數第二關──「省水關」,不浪費一丁點的水;第四步「清淨關」,以清淨活水把關,光亮無比的碗盤就現前了。這是省水清淨在源頭的展現。
「做一件事,要為這件事設想,也要為後面接手或使用的人著想。」這句話的道理、含義,正是上人強調的「清淨在源頭」。
在精舍大寮摘菜、挑菜、洗菜、切菜等步驟也是在為使用者著想。將菜挑乾淨、挑成寸菜、擺放整齊,也是一門大學問,這些「清淨在源頭」的動作,讓洗菜者和大寮的切菜者能夠方便取用,省去排放整齊的時間。洗菜時,利用清水稀釋濁水,讓每一關的水都用得淋漓盡致。
從精舍菜園摘回來沾有泥土的青菜,需過五關清洗才能真正乾淨。(攝影/陳麗英)
◎源頭一念清淨心
照顧好自己的心,就是照顧好自己一生的幸福,更是照顧好我們永生的慧命。人人若能守禮節,如規如律如儀,民德歸厚,就是道德清淨在源頭。
我們的心更要時時好念。上人說:「意念若是不乾淨,雖然身體沒有去造作,業就已經成立了。」所以顧好一念心,去無明除習氣,懺悔滌心垢,持齋戒淨身心,辨別大是大非,入心、入法、入行,就是心靈環保,本性清淨在源頭。
藏識是善惡種子的資料庫,若能時時保有清淨的意念、乾淨的業因,那麼八識田中的惡念、惡緣就能一一清倉,留下好因善念,這就是業種清淨在源頭。這過程就像一株蔴芛,若今年留下一顆飽滿、堅實的種子,來年種下時,給它足夠的陽光、空氣、水和土壤等好因、好緣,就能果實纍纍,「一」生無量。
人人若能守禮節,如規如律如儀,民德歸厚,就是道德清淨在源頭。(攝影/鐘耀賢)
上人一生內外明澈,點滴分明,舉手投足、語默動靜皆可度人。上人的心就像清淨無染的蓮花,在濁世中綻放芬芳。這股芬芳布滿全球,散發的德香引領全球慈濟人往正念、正向走,步步行經,步步生蓮,讓苦難眾生得以離苦得樂。
一如朝山的步伐,只要前面帶領者步伐整齊,一排一排對準,沒有偏差,浩蕩長的隊伍從一而終,依然整齊劃一。上人就像繞佛繞法的引導者,步步穩健,踏實行正道,而全球慈濟人與跟隨者,步步依循上人的足跡,毫釐不差,讓法華正法永續人間,法脈宗門一脈相承。
一切清淨在源頭,存好心、發好願、做好事,處處為人、事、物設想,則心淨、事淨、物淨,人和、事和、理和,進而人圓、事圓、理圓。「三圓」成就,人格圓滿,佛格即成,源於「清淨意根,轉識成智」。
朝山時,只要前方帶領者步伐整齊,隊伍將始終保持一致與和諧。(攝影/洪易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