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在日常】恆念無常──妙法為藥 懺悔洗心

0觀看次
A- A+

文.釋德澡

◎業力相牽,因緣果報

生命中的因緣果報,無論時空遠近,業力如山影般潛藏,終有一日會現前。(攝影/黃筱哲)

《慈悲三昧水懺》中提到,懺悔業障第一要「觀於因緣」,第二要「觀於果報」。經云:「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如是因、如是緣,因緣成熟,如是果報,終必現前。

「雖遠必相牽」中的「遠」字,意思包括兩方面,一是佛經所說「無始劫」、「無央數劫」以前,業力會生生世世牽纏不休,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例如悟達國師所造之業,需經十世才受報。二是純屬個人解讀,就像烏俄之戰雖然離我們如此之「遠」,看似毫無關係,然而世間刀兵劫一觸即發,世局動盪,連帶民生物資高漲、饑饉接踵、人心不安等,在在都牽動著世人的心,影響甚鉅。

地球是個生命共同體,儘管國與國間相隔遙遠,彼此間的命運仍緊密相連。(攝影/劉子正)

世界是地球村,雖然國與國之間相隔遙「遠」,但人與人、國與國之間都是生命共同體,休戚與共。一人或一國有事,脣亡齒寒,人人都不能置之度外。

《地藏經》云:「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水懺》中也說:「此事不遠,不關他人,正是我身自作自受。雖父子至親,一旦對至,無代受者。」

照顧仰師父的照顧者來自印尼,理應與我們沒有太大關係,但因為照顧之「因緣」,與精舍有了密切接觸,也因她確診而影響整個精舍。臺灣與印尼雖「遠」,但業力互相牽引,從「一」而使精舍成為「疫區」,這是始料未及的。也因措手不及,真正感受這「果報」威力之強,無人代受。

◎無常苦空,懺悔洗心

花瓣輕落水面,猶如人生無常,轉瞬即逝。(攝影/鄭春金)

「無常」這不速之客沒有敲門便直接闖入,我們該如何面對?用正信之心與智慧之愛,來正視與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大功課」;用「無常觀」面對無常,以「平常心」力抗無常。大功課大教育,除了分流、全面清消等,積極盡本事做能做的。上人更慈示,於五月十五日起,連續九天共修《水懺》,希望藉由人人一念虔誠的力量,共同祈求災疫、戰爭早日消弭。

《無常經》云:「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世間一切人、事、物,無不都是在剎那生滅中,不斷流轉生死,隨業受報。

生活中,無常隨身,只覺得「怎麼來得這麼快?」五月十二日,被匡列的前一天,我看到同寮的泰師父在打包行李,便問:「為什麼要這時準備,連行李也要未雨綢繆嗎?」泰師父回應:「要有無常觀。」他已將「無常」視作「平常」,隨即又補了一句:「確診或被匡列,是沒有給時間準備的。」

「淨斯本草滴露」的功能類似於漱口水,比茶飲停留在口腔內的時間更長,能夠進一步達到保護口腔、鼻腔及上呼吸道的效用。(圖片來源/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水懺》云:「第三厭離者,相與常觀生死之中,唯有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虛假如水上泡,速起速滅。往來流轉猶如車輪,生老病死八苦交煎,無時暫息。」

無常與苦就像連體嬰,無常一來,苦隨即而至。原本規律的生活瞬間被打亂,無明也隨之而來。當看到群組中寫著「請關懷某某師父,因為他沒有用line」、「請關懷某某師父的訂餐」時,才體會到師父們的慈悲,趕緊將無明轉為虔誠的祝福,祈願所有因病毒而苦者都平安健康,順利解隔回家。

苦,往往源自於心,也來自於自己嚇自己。可能是對環境的不適應,導致原本的乾咳症狀加劇,感覺喉嚨癢癢的。也或許是心理因素,不斷想將卡住的喉嚨清一清,試圖咳出痰來;身苦心也苦,擔心痰留在體內會影響健康。我有幾天都是在這種擔憂的日子中度過,感恩常住應我們的需求,不斷供應濃縮液與滴露,讓有輕微發燒、喉嚨痛等症狀的師父得到緩解,同時也讓沒有症狀的師父提升免疫力,預防病毒侵入。

向著累生累世曾被自己傷害、障礙過的冤親債主懺悔,希望化解惡緣結善緣。(攝影/呂孟玲)

五月十七日,匡列的第五天,迎來了第一次快篩,這是關鍵的一日,因為許多人在「這一天」由陰轉陽。等待的時間度日如年,心情起伏不定,七上八下,痛苦難當;當結果顯示陰性時,心中除了感恩,彷彿放下一顆心頭大石。但真正的「大石頭」並沒有因此而放下,因為往後的幾天,還要經歷天天快篩與等待的煎熬。

所幸,大部分時間我都沉浸在上人的法中,讓自己沒有多餘的時間想太多。靜下來或睡覺前,我會誦著《懺悔文》:「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業障皆懺悔。」用平常心、懺悔心和精進心來調伏自己的起心動念。

當天晚上,我跟著連線誦《水懺》,虔誠的心不變,比前兩天更大聲唱誦,希望十方法界諸佛聖賢菩薩、有情無情的眾生,都能聽到我的懺悔。也希望虔誠之聲,讓病毒消除心中的怨恨得到解脫。在拜《懺悔文》時,我向著累生累世曾被自己傷害、障礙過的冤親債主懺悔,希望化解惡緣結善緣。

◎懺身口意,消惡因果

以齋戒茹素、護生,化解過去的惡緣,從根源改善身口意。(攝影/陳英科)

身口意三業,讓我們深陷無明煩惱中無法自拔,而貪、瞋、癡正是無明的根源。

貪口欲,讓我們墮入結惡緣的深淵而不自知。二〇二〇年三月二十三日,上人叮嚀我們要力行「大哉教育」,齋戒茹素、護生。上人說:「我們要用感恩餐,感恩天地的五穀雜糧,就要付出,多做好事,不要吃魚、肉。吃人家四兩,還人家半斤,這叫做欠債餐。吃葷食,每餐都在欠生命債。」

未學佛前,自己也因無知而吃了很多眾生肉,不覺知中結了很多惡緣。學佛之後,深知因緣果報之理,並非今生所做的好事或齋戒茹素就能保險免難。累生累生的積習,生生世世的惡業,唯有虔懺前愆,洗心、改往修來,做好事、造福緣,才能拔除眾罪。

因緣果報如漣漪般擴散,面對業障時,需學會甘願接受並心存感恩,從而找到內心的平靜。(攝影/鄭春金)

「佛陀因餘業未報,累生世都在還惡因、消惡果。」二〇一四年十月七日,上人講述〈信解品〉,提到佛陀在人群中也修忍辱行,並叮嚀我們要重視因緣果報。「過去生我們可能做了欺負、侵奪、傷害人的事,我們這輩子還沒還完,因為他沒說要原諒;債,未結帳,來生要繼續還。」上人於五月二十二日志工早會也告訴我們:「眾生共業,當共業現前,災難造成,就要心平氣和,甘願接受,而且要時時感恩。」

「甘願受打八折,不甘願生利息」,當業障現前,就要甘願,才能重業輕受,並在業力中得到救贖,獲得心靈的平靜。「時時感恩」是上人給我們面對人事物的法寶;在逆境中要心存感恩,視為逆增上緣,才能真正化解惡緣。

◎妙法為藥,療治身心

要懺悔,首先須禮敬佛法僧三寶,因為三寶是眾生的良友,也是眾生的福田。(攝影/蕭耀華)

《慈悲三昧水懺》云:「禮諸佛已,次復懺悔。夫欲禮懺,必須先敬三寶。所以然者,三寶即是一切眾生良友福田。若能歸向者,則滅無量罪,長無量福,能令行者離生死苦,得解脫樂。」

學佛,須先歸敬三寶。「經難念,但是念來念去,無不都是因緣果報。造禍的人要墮落,這種人間由不得自己的苦。」上人於五月十六日的「慈濟慈善基金會溫馨分享」中開示,眾生的業力不斷累積形成大共業。「人心引起的動盪,就變成了全球都會震動。」

《水懺》云:「懺悔人間,冬瘟夏疫毒癘傷寒罪報。」人心不調,貪欲為多,造成動物反撲,引起看不到、摸不著、擋不住的病毒尋找宿主,造成世紀浩劫。Covid-19從二〇一九年年底到現在已經兩年多,疫情尚未消弭,是人類心欲仍然高漲,還沒有懺悔覺醒的能力。

人心的動盪如烏雲籠罩,唯有以法為光,才能驅散黑暗,迎來清晨的曙光。(攝影/釋德宸)

《水懺》:「懺悔人間,水火盜賊,刀兵危險,驚恐怯弱罪報。懺悔人間,孤獨困苦,流離波迸,亡失國土罪報。」俄烏衝突從二月二十四日開戰至今已經三個月,造成多少無辜人民顛沛流離,成為難民。林林總總,都是由一念貪欲而起。「人心所累積的動盪」,污染天空、大地與人心,是否有挽救的希望?上人斬釘截鐵地說:「唯有『法藥醫』。人生病有藥可以吃,人間這個業力,唯有用『法』來解。」

「三寶即是一切眾生良友福田」,上人說「有法度」,「法」本來就存在,但如何「度」?「要接受法,那就是『有法度』。」上人以病和藥來說明,就像人得了病,願意接受醫生開藥,並且懂得服用,身體才能康復。

悟達國師以水洗瘡,我們要用法水來洗心,洗心懺悔才能除眾罪。上人說:「人間有病了,就要用『法』。」現在是善惡對立之時,應先淨化己心,才能發揮善的力量。「用善法,用善來籠罩,自然烏雲就開了,而太陽出來,就是光明。」善的一方要戰勝惡的一方,必須從己做起──依佛之教、依上人之教,用法淨化自己和他人,才能滅罪增福,離苦得樂,解脫自在。

悟達國師以水洗瘡,我們需以法水洗心,懺悔方能消除罪障。(攝影/褚信介)

二〇一五年十月五日,上人講述〈化城喻品〉時,提到了一個「莫輕視小小一念心」的故事。阿育王時代,印度曾發生瘟疫,為了應對疫情,除了封鎖交通,還請僧團派人來說法。年僅八歲的妙顏沙彌到皇宮說法,他說:「情愛貪著是從很微細的一念心開始,就如栗子般大的火種,它能焚燒萬里的山林;滴水長流,久了也會穿過堅固的石頭。這都是由小不斷累積,變成穿過巨石的力量,千萬不要輕視小小的一念心。」

「不論什麼事,我們都要預防,就如小小的疾病也能傳染很多人,所以要從小小的感染源預防做起。」妙顏沙彌又說:「一切都是從這小小的一念開始,以為無妨就不覺得需要預防,就容易惹來很多的禍。」

栗子般大的火種能焚燒山林,如同一念心的情愛貪著也能引發大禍。(攝影/陳惠玲)

傳染病的預防,要從小小的感染源杜絕;防範心的無明亦復如是,從照顧好一念心開始。在動物實驗中,淨斯本草飲能占領新冠病毒的空間;而上人的法就像本草飲,淨化我們心靈「病毒」的空間,驅除無明煩惱和雜穢垢染,讓身心清淨。

一念心可以是天堂,也可以造地獄。佛法是一帖療治心靈的良藥,當我們遇境界時,用善解之心來轉念,就不會陷入無明的深淵,複製更多的煩惱,生生世世無法出離。在生活中,以善以愛待人,行善造福、守規戒,在人群中廣結善緣;儘管無常來臨,也能用佛法來面對,用正信來淡化,進而視為平常。

(成稿於2022年5月21日)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