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養,是孩子最寶貴的資糧

0觀看次
A- A+

文.林純霞(花蓮)

2024年9月10日,慈濟新加坡分會劉瑞士執行長等一行人與上人溫馨座談。其中,慈濟大愛幼教中心的老師戴鈺郿,輔以影片分享學生家長見證孩子的成長,以及回饋幼教教育的影響力,頗令人有感。

◎家長說:人文教育,應從幼齡教起

新加坡慈濟大愛幼教中心舉辦雙親日孝親活動,讓小朋友學習以行動來向父母說感恩。(攝影/曾美珍)

「人文教育是孩子一生當中最可貴的學習,所以要從最幼小的年齡,就要好好教!」戴鈺郿的轉述學生家長翁麗君的一席話,顯得格外有力量。

諸多學生家長,在這十年中看見自己孩子的成長與蛻變,特別肯定慈濟人文教育的培育。「佛教著重在心靈教育,培養孩子善良、感恩的根基。當年,我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學校,就帶孩子來了。」透過影片,學生家長扆曉亮這麼說。「當孩子第一次端著洗腳水放在我前面時,我很激動的哭了。我心想:『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懂得孝順,長大也不會變壞。』」

另一位學生家長黃惠玲,則在影片中表達——見證孩字的人文素養,正一點一滴影響日常生活習慣。她說:「學校教育孩子要口說好話,要環保......這些對他們生活上的影響不小。他們會自己折衣服、整理自己東西、調理自己的事情,這讓我們家長很省心。」

慈濟大愛幼教中心的人文教育薰陶,培養出孩子們豐富的人文素養。(攝影/彭潤萍)

學生家長蔡麗湘,他的孩子在出生十八個月時,就進入了學前班。「我發現孩子已經學會珍惜他所擁有的一切,珍惜他所處的環境。」蔡麗湘在影片中欣喜地表示:「孩子非常喜歡當志工,能回收的東西一定環保回收,這已經成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家長的分享最可貴的是,她們見證了自己的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進來就讀慈濟幼教中心,經過多年歲月後,當年所薰習的人文教育影響至今,更豐厚了孩子的人文素養。教育真是百年樹人的希望工程!

◎孩子,您們也帶來影響力

戴鈺郿在溫馨座談中,用故事分享幼教中心的孩子接受人文教育帶給家庭的影響,並以單純清淨的智慧,開啟家長的悲心。其中,浩銘以「哭」帶動全家一起吃素。

為了鼓勵孩子素食,大愛幼教中心舉辦「蔬果星球」活動,啟發孩子愛動物、護地球的慈悲。(攝影/蔡長盛)

浩銘於2022年畢業,他在2016年就讀慈濟新加坡大愛幼教中心的嬰兒部。2018年,他學習到愛護動物的觀念後,自此開始不願意再吃肉。回到家裡,如果看到家人吃肉,他就會大哭,直到家人「停下來」為止。

小小年紀的浩銘,用哭來表達一分悲心,終於改變了媽媽的飲食習慣。他告訴父母,吃動物是一件殘忍的事情,他要愛護動物,也不願意家人吃肉。媽媽受到浩銘的堅定心念所感動,也認同吃素的理念,自2018年開始茹素。2019年,媽媽懷有弟弟,雖然素食做月子不方便,但也堅持茹素。

浩銘上小學後,由於學校食堂沒有提供素食,他的媽媽更是用心製作各式蔬食便當,讓孩子帶到學校。而胎裡素的弟弟,在五歲時進入幼教中心,也堅定吃素。

以前任何事都依賴媽媽的小朋友,現在學會簡單的生活自理,包括洗校鞋、整理書包等。(攝影/彭潤萍)

另外,戴鈺郿也分享了樂祺與樂彬兩兄弟在幼教中心學會了獨立,讓家長不用費心的生活點滴。

樂祺與樂彬現年十三歲及十一歲。當年,兩兄弟就讀幼教中心。「他們從小就學會幫忙家事,無論擦地、洗碗樣樣都會,更懂得整理自己的物品。」戴鈺郿轉述梁家兄弟媽媽的話,她感恩幼教中心一路培養孩子的獨立與愛閱讀。「在幼教中心時,孩子養成閱讀的興趣,直到現在他們依然愛閱讀,我們更不必操心他們的課業。」

◎人文教育,希望工程

今年(2024)是新加坡慈濟大愛幼教中心成立十周年,至今已陸續成立了三所。十年一路,儘管遇到不少困難和挑戰,但始終秉持「教之以禮,育之以德」的理念,在挑戰中不斷提升和進步。

慈濟幼教課程因應孩子不同的發展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方式,幫助他們全面成長。(攝影/曾美珍)

誠如戴鈺郿所言:「孩子的發展,對我們來講是很重要的,因為每個孩子的發展都不同,我們希望慈濟幼教的課程,能夠做到更全面、更好。讓不同發展需求的孩子,能夠用不同的方式,來幫助他們成長。」慈濟的大愛幼教工程兼顧品德和學養,用心教育孩子,為社會培養希望的人才。

證嚴上人慈示:「教育辦得好,更是社會一股安定力;因為教育就是淨化人心的工作。人人都有清淨善良的本性,只是受複雜環境的影響,遮蓋了這分良善本性。我們若能妥善運用善的環境、好的教育,自然能將人人本具的善念啟發出來,進而發揮良能。」

慈濟全球的大愛幼教工程,正在戮力向下扎根,推動理念的實踐。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