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文黛(花蓮)
非洲辛巴威遭伊代風災侵襲,一夜間豪雨引發山洪,造成數百人傷亡。(攝影/李文傑)
莫三比克,是個長期被貧困和自然災害影響的國家,2019年更遭遇伊代風災的重創。災後,慈濟基金會在當地興建大愛屋,為居民提供一個安全的「家」。2024年9月6日,慈濟基金會營建處的同仁李達霖再次向證嚴上人告假,準備第三次前往莫三比克,繼續參與大愛屋的建設。
上人見到營建處同仁時,充滿關懷地叮囑:「你們在那裡,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接著問道:「在那裡,有沒有吃飽?」
李達霖立刻回答:「有的,上人請放心。我們有吃飽,全部都是素食,中午有志工媽媽為我們準備,晚上回到宿舍,我們吃香積麵、香積飯,有時還吃到莫三比克大愛農場的高麗菜。」
莫三比克索法拉省建案關懷,營建團隊來到庫拉大愛村,視察工程品質及房屋周邊環境維護。 (攝影/Elson Bie)
上人慈示:「去那裡,真的要甘願付出,要帶給他們幸福的未來。也要傳『功夫』,用愛去關懷他們。替師父去關心他們,真的感恩你們。工程要幫他們做好,師父很心疼他們......」
聽到上人殷切的叮嚀,李達霖馬上點點頭。已經在莫三比克參與大愛屋建設工作九個月的他分享道:「當看見當地的媽媽們每天走好幾公里取水時,深刻感受到他們生活的艱難,也更加體會自己身在臺灣是多麼幸福。」
其實,初到莫三比克的李達霖,不僅要適應當地的環境與文化,還面臨語言上的巨大挑戰。由於莫三比克的官方語言是葡萄牙語,溝通時常常需要透過當地的翻譯,將葡萄牙語轉譯成英文,因此英文成為主要的溝通方式。
李達霖(左四)跟隨慈濟營建處團隊前往莫三比克索法拉省營建會議,討論莫凡比斯中學建案相關與進展。(攝影/蔡睿和)
「常常在會議上,尤其涉及建築專業術語時,經常感覺跟不上,讓我非常挫折......」李達霖坦言,當地的英文口音不容易聽懂,他曾一度懷疑自己是否適合這個任務,甚至起了退轉心,覺得或許應該由更合適的人來承擔。
正當自我懷疑影響信心時,李達霖找到了突破困境的動力。他下定決心,每天花半小時學習英文,逐漸克服語言障礙。他說:「無論工作後多疲憊,每天都會學習英文,並不斷練習。」隨著每天不斷地練習,李達霖的英文能力一步步提升,終於能夠漸漸參與專業的建築討論。通過了語言挑戰,李達霖找到了自己的堅韌,也為自己注入了更多信心。
莫三比克慈濟啟動庫拉大愛村自建計畫,擴編以工代賑的建築志工,並鼓勵建築志工把握機會向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學習營建技術。(攝影/Soares Joaquim)
營建團隊在工作結束後,大家一起共修《人間菩提》,從中汲取精神力量。「這些法語給了我們很大的能量。」李達霖深有感觸地說,上人的教導讓他們學會以「疼愛的心」對待當地居民,並教會他們技能,幫助他們自力更生。
「大愛屋雖然不大,但對當地居民來說,這是風雨無憂的保障。」李達霖深知,這些屋子不僅僅是幾堵牆與屋頂,更是代表的是來自全球慈濟人的愛。
過去,當地人居住在茅草屋裡,颱風一來,屋頂可能會被狂風吹走,雨水滲入屋內。透過團隊的努力,讓他們終於可以擁有一個安全無虞的家,不再為風雨所苦。
這段跨越語言與文化的過程,讓李達霖深刻體會到那分慈悲的力量;也更珍惜自己是個有福之人,能為大愛屋的建設付出心力,為莫三比克鄉親成就一間間安穩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