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亞馨(花蓮)
醫學生誠摯宣讀醫師誓言,要將所學理論結合實務,成為視病如親的良醫。(攝影/柏傳琦)
「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醫師授袍典禮中,六十位實習醫師在靜思精舍主堂跪地,高舉右手,讀誦誓言。在德(木)雨師父、德宇師父、劉怡均校長及各位鈞長的見證下,完成授袍宣誓。
「第二十七屆實習醫學生醫學人文共識營暨宣誓典禮」於8月31日舉行,現場共有三百多位慈濟大學醫學系五年級實習醫學生、工作人員及觀禮家屬共同參與。課務團隊用心安排了多場溫馨課程,播放回顧影片,並與敬愛的師公上人進行溫馨座談。
◎醫者仁心
林北江醫生「以病人為中心」的體貼關懷,展現了對患者深深的愛與感動。(攝影/江金連)
醫院是生命的守護者,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上人提及臺中慈院耳鼻喉科林北江醫師,為了讓病人在術後不用擔心生計,能安心養病,特地在病人出院時包了「五萬元」的祝福禮。以及花蓮慈院劉安邦醫師全家總動員,為他的小腦萎縮症病患阿港伯種菜,甚至租下他的一畝田,主動幫忙賣菜,以減輕他的經濟負擔。
在2011年的《人醫心傳》中,記載了劉安邦醫師與阿港伯的「醫病之間」,充滿了惺惺相惜之情。劉安邦醫師協助阿港伯賣菜的原因,不是為了濟貧,而是看到一位行動能力極為受限的病人,仍然努力耕種,只為了與大家分享他的成果。所以每當阿港伯告訴劉安邦醫師菜賣不掉時,醫師就會協助促銷,販賣所得,阿港伯還會自掏腰包捐出一筆錢。
劉安邦醫師從阿港伯身上體會到,珍惜當下和心靈富足才是人生最寶貴的資產。(攝影/楊國濱)
劉醫師覺得自己沒有對阿港伯做了哪些治療,因為基因檢驗的結果,無法改善已成的宿命,倒不如學習阿港伯的精神,不因疾病改變他對生命的信念和熱情。
這段「醫病之間」,已經不是醫師告訴阿港伯該做什麼,而是阿港伯在教大家怎麼活,如何善用天地所賜。劉安邦醫師從阿港伯的身上體會到,珍惜當下與心靈富足,才是人生中最珍貴的資產。
◎守志奉道
上人在第一屆醫學生授袍典禮開示:「身為慈濟的第一屆醫學生,在邁向實習醫師的此刻,期待大家負起種子精神,對自己肯定、對病人有使用感,當病人生命中的良醫。」(註)自第一屆醫學生授袍典禮以來,至今已進入第二十七屆,期盼醫師們在「醫道」上,成為病人生命中的良醫。
證嚴上人期盼醫師們在「醫道」上,成為病人生命中的良醫。(攝影/柏傳琦)
上人為未來的準醫王慈悲開示:「大家很有理想的方向,你們所選擇的就是『醫道』。濟世,選了醫之道。就要好好的守志奉道。要如何做醫師,要學習、要認真、要用真誠的心來學。沒有無明煩惱,叫做赤子,要一心一志學菩薩道,要『覺』之前一定要『學』。」
「對病人要很尊重,不只是要學這醫學,你靠近那病人,你要學會尊重病人。你不要嫌棄他,還要靠近他,這才是真正的大醫王,菩薩心是佛心。菩薩愛是要真誠,真誠的展示大愛,這才是人間的價值。」最後,上人以感恩、尊重、愛來引導未來醫王在菩薩道上勤精進,成為一位真正造福人間的活佛。
(註:資料來源出處《2000年慈濟年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