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一方】行堂的細節

0觀看次
A- A+

文.靜明

「為何早齋時間先到,而不是行堂先來」這件事,讓我思考了一段時間,也因此我很難將那五個項目的作業順序記得很清楚。

直到我代德俱師父行堂的那一天,經過淑照媽的一番教導與解釋後,我才恍然大悟。也不知道是什麼因緣,問題還沒問出口,淑照媽就懂得說明了:「我們洗了早齋的碗後,再去行堂;洗了午齋的碗後,再去煮碗。這樣在三餐中間穿插,就不會一直處在『泡水』的狀態。」

洗完早齋的碗後再去行堂,午齋後再去煮碗,這樣穿插工作,避免一直「泡水」狀態。(攝影/黃曉輝)

這下,我可明白得無復有疑。原來這麼簡單的道理,我卻還在地球自轉與公轉個半天。不過,了解了道理之後,順序不用刻意去記,也能條理分明,一切了然於心。故事發展至此,我才明白,原來行堂是不用像洗碗那樣全體總動員。

我們這一班有七名成員,行堂時會兩兩一組,依三天、三天的時間輪替。德偕師父與德需師父一組,負責前三天;德俱師父與淑照媽一組,負責中間三天;師父與德柃師父一組,負責後面的幾天。沒輪到的人就去做早課,正常作息。

洗碗多年的師父們,早已輪替於無形,只有像我這樣的新手,才會在那裡此山朦朧,眼睛未明,題目未清啊!

飯鍋上有兩條鋁環緊箍,有如古老橡木桶,讓人覺得飯有木桶香氣,更加美味。(攝影/張翔)

總之,明白了行堂的作業,一切就能順利進行了!在擦桌子、核對桌數與擺放筷子後,再來重要的事情就是準備「飯鍋」與「湯鍋」。

「飯鍋」與「湯鍋」也是有諸多學問的。早先提過,飯鍋的組件是以鋁鍋為內、木桶為外,外加一個木蓋,上面置放一個飯匙。木桶上有二條鋁環箍緊,彷佛古老城堡地窖中,醞釀葡萄酒香的橡木桶,讓人覺得將飯盛在其中,會有古樸的木桶香氣,讓飯變好吃。

不過,要讓飯變好吃,還是得先把飯盛到鍋裡,而這正是我們行堂的任務。

行堂工作,在講求效率之外,更重要的是確保器皿的乾淨衛生。 (攝影/釋德瑼)

鋁鍋與木桶平時分開置放,行堂時,負責的人就依在大寮看到的桌數,將桶與鍋從安眠的狀態中取出,按照數量算好、備齊,再用熱開水燙過,以確保用餐的「品質」無虞。

而後,那些已被燙過、完全甦醒的鍋桶,會像疊羅漢般排列在工作臺上,每排正好十五個,再看桌數多少,而產生不定數的「排」出來。

初學這項時,我確實被那大小有分的鍋與桶弄得有點眼花。是啊!這些鍋與桶有分大小,偶而看之,還可以分得出來;再久看,可能又會令人困惑,而分不清誰大、誰小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