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釋德淨|整理.編輯組
「心」,究竟如何運作並推動萬事萬物的輪迴呢?我先和大家分享玄奘大師西行取經的故事。
根據資料記載,玄奘大師在唐朝已是名高僧,但心中因一件事產生了疑惑,於是決定西行取經。經典上談到「清淨心」,其中有兩種說法,一是「現在清淨」,即指當下清淨;另一是「當來清淨」,意在透過修行達到未來的清淨。
唯識讓我們的心更透徹,進而調伏自心,掌握自己。 (圖片來源/擷取自淨師父簡報)
為了解答這些疑惑,玄奘大師前往那爛陀寺,跟著戒賢法師學習,並學到了《瑜伽師地論》,他將這些經典帶回,也為唯識宗做了奠基。一般人如果要念「唯識」,都認為它名相很多,解釋也讓人難以理解,但學唯識卻能讓我們的心更透徹,明白唯有了解自己,才能真正調伏自身,從而更能掌握自己。
我們常說要把心顧好、守好,唯識學把心分成八個識來解釋,眼、耳、鼻、舌、身五識讓我們感知外界。第六識(意)負責審查與分別,第七識(末那識)不斷地恆審思量,並執著在某個點上。第八識(阿賴耶識)是上人常說的「藏識」,把所有的善、惡、無記業種子全部收攝起來。
第六意識雖在八識中最靈巧,但需依靠第七意識來定奪,再指揮前五識運作,生死輪迴也因此而來。 (圖片來源/擷取自淨師父簡報)
透過唯識的運作,我們知道當我們想做好事時,心並非單純的「我要做好事」,而是涉及好幾個意識在密切運作。整個過程中,第六意識是最重要的角色,平時常講的心,精準一點來說就是指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在八識中最靈巧,但沒有主見,做任何事都要靠第七意識來定奪,第七意識決定後,再由第六意識去指揮前五識如何運作,而生死輪迴也是這樣運作而來。
提到生死,不得不講到「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
「無明」指的是我們過去生中的妄想和煩惱。再來,「行」則是過去造作的業力,過去的妄想和業力加起來就會形成「識」。
「十二因緣」涵蓋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 (圖片來源/擷取自淨師父簡報)
在死亡前,阿賴耶識的業力與妄想會引導我們,而「識」是生命旅程中最後離開色身、最早投胎的部分。它負責引導我們投胎,來到「名色」。「名色」包含我們的精神(妄想)和物質(業力),與父精母血結合,形成初步的胚胎。之後,「六入」開始發展,胚胎逐漸長出頭部、四肢、身體、臟器......成形後出生,並開始與世界接「觸」,接觸就會有感「受」。
慢慢成長後,透過感受開始知道自己所喜「愛」和討厭的事物,並產生了分別,於是開始思考自己想要追求的目標與不需要的東西。歷經這個過程,我們來到了「取」,也就是執著於喜歡的事物,並想盡辦法得到。當「愛」和「取」兩者結合時,執著便隨之產生。「有」也就將個人的業力逐漸浮現,開始進入循環過程,並經歷「生」和「老死」的過程。
既然我們知道了八識的運作和十二因緣的運轉,當我們面對生死流轉時,又該如何對治?
因為有第七意識和第八意識的運作,才會生生世世不斷循環。 (圖片來源/擷取自淨師父簡報)
我們知道在唯識中,第七意識和第八意識是生生世世跟著你走,也就是說,為什麼睡著了以後會知道醒來呢?有人提到睡覺是小死,從理論上來看,如果沒有第七意識跟第八意識,睡著後就永遠起不來,也因為有第七意識和第八意識的運作,才會生生世世不斷循環。
業識的產生,通常發生在「中陰身」期間,即是往生時所經歷的過渡狀態。如果人生不斷輪迴,我們可以在哪一點逆向操作呢?「愛」和「取」,便是逆轉生死流的關鍵點。
當我們隨業往生時,第八識會主導我們投胎的去向。投胎就像玩幸運球搖獎機,哪一個種子力量強,它就帶著你走,這與我們往生當下的心念息息相關。依照上人所說,我們今生的劇本由過去生所寫,未來的劇本則由今生編寫。既然知道第六意識主宰了今生的造作,第八識分配未來的果報,我們一定要利用這一世好好掌握第六識。
第八識會主導投胎的去向,這與往生當下的心念息息相關。 (圖片來源/擷取自淨師父簡報)
上人說:「心要顧好!要多用心!」而《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如果學會掌握自己的心念並設定目標,以願導行,做出符合自己修行的模式,那麼人生將由自己主導,而非業力主導你。
唐朝的清涼大師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如果只是研讀經典,卻沒有身體力行,那只會不斷增長邪知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如果只知實踐而不知背後的道理,也只是徒增無明煩惱。
在判斷學佛方向是否正確時,首先觀察自己的心。在學佛過程中,如果身心越來越輕安自在,內心非常平靜且充滿法喜,善念與智慧不斷增長,見人見事智慧會忽然間現前,就表示修行方向是對的。
做慈濟不是為了上人,而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慧命與資糧。 (攝影/洪岱瑩)
無數的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而現在的我,一定要好好把握時間和因緣,為來生寫劇本,打造出想要的模樣。我們絕對不要再忙於事相,而迷失修行的本性。
為什麼要做慈濟?上人說,不是為了師父做,而是為了自己,因為要提升自己的慧命與資糧。不要因為一件事情而破壞自己原本的心念,佛法常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我們能夠獲得人身很不簡單,若不趁今生好好度自己,更待何時呢?
希望大家能夠把握今生因緣,將迷惑轉化為覺悟,讓自己離苦得樂,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共同成就美好的世界。
(整理自20240826志工早會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