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釋德淨|整理.編輯組
這幾年編輯和整理《解惑》這十本書,有些小小的心得想與大家分享。
《解惑》前面四本書的內容都與個人生命息息相關,收錄的都是會員、訪客和師兄師姊與上人的對答或請示。
《解惑──證嚴法師答客問》(一)至(四),內容與個人生命息息相關。(圖片來源/擷取自淨師父簡報)
第一本談生老病死,內容還包含大體及器官捐贈,尤其一般人對於大體和器官捐贈的習俗觀念與心態上該如何應對?裡面上人都有說明。這本書主要的重點,就是佛門弟子都一定要知道生死法則,因為了解後,才知道如何把握短暫的人生提升自己的慧命。
第二本提到了親子、家庭和人際關係。這本書有個重要的概念,就是我們常常把心放在自己這一邊,卻忘了以同理心去理解他人。
花蓮慈濟大學大體模擬手術教學課程,學生上課前默禱,感恩老師的付出,讓醫學之路更踏實。(攝影/許榮輝)
第三本討論如何啟發智慧、平時如何修行,以及提高自我涵養。要提升智慧與修為,上人曾提到「修」行就是兩個人三把刀;也就是說,很多事情要在人跟人之間互相磨練、切磋與琢磨,才能達到人圓、事圓和理圓。
第四本是學佛篇。當我們面對障礙和境界時,難免會有些疑惑,尤其是關於民間習俗如拜拜、助念、法術或普度......這些到底是正信還是迷信?學佛的目的,是幫助我們發揮生命的良能,學習佛陀的智慧,並依照佛陀的教導在生活中力行。
第五到第七本,則是談天下間的人事物。
《解惑──證嚴法師答客問》(五)至(七),談天下間的人事物。(圖片來源/擷取自淨師父簡報)
第五本談到天災人禍,如新冠疫情、地震、風災、水災等。書中提示一個很重要的觀點,面對驚世災難,一定要有警世的覺悟。由於四大不調、天災人禍不斷地重複,上人也為此給了解套的方式。
第六本收錄了各界與上人訪談的內容,其中包括達賴喇嘛、聖嚴法師,以及文化界、企業界、公益團體等人士。訪談內容主要圍繞在上人常提到的「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探討如何過好每一天。而這些團體與上人交流的重點,大多聚焦於「我們的世界如何能越來越好?」
媒體不只「報真」,還要「導正」;顯揚人性之善,就是對社會最好的教育。(攝影/蔡松谷)
第七本談媒體的影響力。我們本身有大愛台,而各個海內外的記者、媒體,也來請示上人很多問題。上人非常在乎報真導正、止惡揚善,並認為媒體具有引導人心走向的力量。
因此,當媒體界人士與上人座談時,上人一定會對他們說,不管做任何採訪或工作,一定要先感動自己,才有辦法感動別人,否則報導的內容難免有待商榷。尤其上人時常對大愛台的同仁說:「我們一定要『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類寫歷史』,這是一個現代媒體人應該扮演的角色。」
第八到第十本,提到了慈濟的定位及組織運作,包括慈濟人、慈濟事,還有一篇是上人談自己修行的心路歷程,這也是大家好奇會問的。
《解惑──證嚴法師答客問》(八)至(十),談慈濟的定位、組織運作與上人修行的心路歷程。(圖片來源/擷取自淨師父簡報)
第八本提到「立體琉璃同心圓」,從合心的精舍、清修士到志工菩薩,每個人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以及醫院、靜思堂和聯絡處,它們在社區所擔任的功能。上人提到,「靜思」是內修的心法,旨在引導人人往內觀照;而「慈濟」則是外行的行動方式。人群就是慈濟的道場,所以入群處眾,一定不能忘了「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
第九本談及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其核心理念是「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在四法四門四合一的組織運作中,委員慈誠們應該扮演什麼角色?此書收錄了上人的開示與回答,解釋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都是為佛教、為眾生而力行。
慈濟人的形象「千萬人如一人」,賑災時,人們只要看到「藍天白雲」,雖然不知道你的名字或身分,但會知道你是慈濟人。(攝影/陳嘉玲)
第十本則介紹慈濟大藏經。之中收錄了上人與弟子間的情誼,提到慈濟人的形象「千萬人如一人」,比如出去賑災時,人們只要看到「藍天白雲」,雖然不知道你的名字或身分,但會知道你是慈濟人。
此書中,有許多上人的教示、叮嚀,並指導如何面對外界的誤解與毀謗。上人希望每位靜思弟子都是無處不在的傳道菩薩,大家共同守護慧命,建構千手千眼的菩薩網,達到救苦救難的功能。
上人對於人心的說法始終不間斷,尤其強調心念的力量與法輪運轉的重要性。(圖片來源/擷取自淨師父簡報)
當時出版《解惑》十書的用意,是希望協助大家解除心中的疑惑。從1980年起,將上人與會眾、委員的開示問答進行整理,讓後面進來的人能夠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也希望這套書可以解除大家心中的疑惑──在慈濟路上,過去的人怎麼做?他們有什麼疑問?如何解決?在學佛的路上,如何找到自己修行的方向跟目標?作為一個菩薩行者,如何幫助眾生去找到自己的定位?
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類似的情節不斷重演──不同的人反覆提問相同的問題,而相似的災難也屢次發生。這讓人不禁反思:「真的大家都懂了嗎?」「真的有覺醒現在這個世間是什麼樣子嗎?」上人對於人心的說法始終不間斷,尤其對於心念的力量與法輪的運轉,上人反覆強調「我們的心要顧好、我們要多用心啊!」這幾乎成為上人的口頭禪。
上人的三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首揭人心淨化,正凸顯了人心的重要性。對於佛法而言,世間的苦樂與物質,無不都是人心的造作。
(整理自20240826志工早會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