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一方】靜思與智慧

0觀看次
A- A+

文.靜明

師兄們為保持齋堂裡椅距和桌距一致,特別用棉繩量椅距,並用自製三節棍量桌距。(攝影/黃靜蘭)

在靜思精舍,為了增進工作效率與生活機能,而突發奇想或單純左思右想所自製出來的生活工具,還真是不少。就拿洗碗這件事來說,平時讓人不會多看一眼的菜瓜布,若出現在精舍裡,可是會讓人萬分留意它們的存在。

它,是一個菜瓜布,卻成了手套的樣子,正面是粗質菜瓜布,背面合上一塊輕質網狀布,剪裁成手的樣子後車縫,於套口的邊上用布滾上一圈,讓它具備鬆緊彈性後,一個頗具造型的手套型菜瓜布就完成了。

這樣的手套造型菜瓜布,使用時往手上一套,與人手相結合後,洗起碗來一點都不費工夫。設計與車縫手套菜瓜布的胡淑照師姊說,早期在精舍洗碗,使用的是市面上賣的平板菜瓜布,容易在洗公盤或私碗時產生混淆,除了衛生堪虞外,也常因被拿來拿去,等到要用時,就會找不到它們的蹤影。

靜思精舍的手套型菜瓜布,由胡淑照師姊(慈忍,右)製作而成。(攝影/洪淑真)

因此,會踩縫紉機的淑照媽,集結眾人的意見與想法後,開始動手自製。

起初,她用自己手掌尺寸做剪裁,將兩片菜瓜布剪一剪、貼一貼、車一車,就成了小巧簡單的手套型菜瓜布。只是,能套在自己手上,不一定能套上別人的手,以自己手掌尺寸做出來的菜瓜布,怎麼說也難以符合大眾需求。所以,只好再重做,並把它們加大。

這時,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常洗泡泡關的德偕師父表示,兩片厚厚的菜瓜布泡了水後變得好重,不但洗起來吃力,密實的它們也顯得不透風。於是,淑照媽再度陷入思考。

就這樣,尋尋覓覓、採採買買、修修改改後,不知經過幾個世代的實作與經驗,最終被定型了下來。除了粗質菜瓜布為面,再以輕質的大網狀紗布為背,除了增加透風性外,也把尺寸加至最大,讓不管大手、小手、徒手或是戴了塑膠手套的手,都能輕易套上。

靜思精舍手套型菜瓜布「公私分明」的作法,來自於保護他人健康的善念,也同時保護了自己。(攝影/釋德澡)

除了功能性的設計外,淑照媽也在手套邊做了小小的拷克(註),讓原本因剪裁而粗糙的邊,看起來美觀大方又細膩優雅。當然,除了各種情境下都能戴上外,還能防止脫落,套口上的鬆緊彈性設計,堪稱為一個功勞。

為了做鬆緊滾邊,淑照媽竟然異想天開,找來稍具彈性的窗簾布廢料,寬厚地滾上一圈,於是有皺折又有彈性的套口,就這麼完美呈現。而這手套還有個奇特造型,就是姆指與其它四指是分開的,就像剛出生的小嬰兒,媽媽為了避免小寶貝抓傷自己而戴上的手套造型一樣。

當然,製作這款手套型菜瓜布並不是為了避免抓傷那些有氣質的盤子們,而是為了讓戴上手套的手,能輕易地握住鍋盤,以利洗碗作業的順暢進行。

「已經不記得做過幾代了。」是淑照媽給我的回答。現今她仍不斷製作手套型菜瓜布,以備它們破損淘汰時,有新品可用。

在精舍或慈濟,人人秉持上人「做,就對了」和「環保節能」的理念,常以回收資源和環保廢料創意發想,服務生活和工作需要。(攝影/陳佳鳳)

在精舍或者在慈濟,人人都奉行上人「做,就對了!」與「環保節能」的精神理念,為了生活或工作所需,常在想得到時,以回收資源或環保廢料創意發想。於是,許多有趣而實用的東西,就這樣被製作了出來。

我想,精舍常住眾會這麼願意地多想、多做,除了修行者的清貧風範外,或許認為多想、多做也不會怎樣,因為頂多來個不成功的結局而已,沒有所謂的失敗可言。

精舍這個大家庭就像個大遊戲場,思想無邊際,創意發想也就無受限,自由自在地無牽無絆,真是有趣與愜意啊!


註:拷克,又稱為拷邊、鎖邊或鈒骨,指將布片的邊緣向內縫合少許,以避免布料邊緣的紗線散脫。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