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明
從小到大,總覺得自己的思維不是那麼地親近家庭,也不是那麼地親近學校,甚至不是那麼地親近社會。是故,我都笑稱自己是一個接受了一點點家庭教育,一點點學校教育,以及一點點社會教育的「綜合教育體」。
雖然圍裙有防水效果,但新手在洗碗後仍會全身濕透,從肚子到腳無一倖免。(攝影/林炎煌)
我所加入的洗碗團隊有五位常住師父及一位常住師姊──我稱她為淑照媽。他們都是非常資深,洗碗多年的「大內高手」;而我,則是團隊裡唯一的初學者。在幾位師父的綜合指導下,我開始不再盆裡積滿盤子,只是動作來去之間,有件稀鬆平常,卻也頗為困擾的事,那就是弄濕衣裳。
精舍備有公用圍裙,供需要的人使用。雖然大部分圍裙有防水效果,但大多數的時候,就算穿上它們,洗好所有的碗後,還是會把自己弄濕。尤其是像我這樣的生手,總在使盡力氣奮戰後,從肚子到腳無一倖免,常要把衣服、襪子,甚至鞋子都換過。
常住師父將回收較厚材質的塑膠袋製成圍兜,以延續物命。(攝影/張清和)
一日,我在就定位時,看見德需師父拿了一件奇怪的透明物件往自己身上套。它剪裁得像個「兜」,上頭有一個環狀設計,正巧就是掛到脖子上的帶子。德需師父將它套上後,再往水槽內一撥,正港的環保DIY防水圍兜,就這麼完成了,真是有趣極了。這讓我忍不住好奇,每次負責洗泡泡關的德偕師父熱心指導穿戴方法,我認真地觀察加正聽,原來那是德偕師父的傑作。
德偕師父表示,洗碗弄濕衣服一直是個問題,他也常思考解決的方式。曾經,師父把自己的圍裙在裙擺的地方往上翻折,縫上幾針做成一個凹槽,接收自水槽邊緣溢出的水,保護鞋子和襪子不被弄濕。這個方法在泡泡關時很有效,因為沒有大量清水的情形下可以使用。但到了後面的清洗關,面對大量的水流,加上大畫圈式的動作,很難擋得了濺出水槽外的水。
為了解決洗碗弄濕衣服的問題,德偕師父於衣坊間,將厚實的透明塑膠布車成一件有趣的防水圍兜。(攝影/童芳文)
德偕師父一直想解決這個問題,卻久擱未動。直到看見我這個菜鳥弄得全身濕漉漉的,才開始動起手來,找了厚實的透明塑膠布,尋到了衣坊間,將它剪裁成上半身衣服的模樣,並車上半環形帶子,在側面兩邊加上兩條布帶子。經過一番車車弄弄,一件有趣的防水圍兜就這麼上路了。
防水圍兜做好後,請德需師父試穿並試用,而後再修修改改、挑挑撿撿,粗針加細縫地,前後共做了七個版本,總算塵埃落定,而我也跟著受惠了一件。德偕師父還說,這件防水圍兜是挑廢棄的回收資源材料製作,沒有花費半毛錢。
德佩師父(左三)指導學員以回收塑膠袋製作簡易防水圍裙,惜福愛物垃圾變黃金。(攝影/柏傳琦)
只見那圍兜上,有絕緣橡膠包裹的電線,以及裝箱用的打包帶等材料,被剪成適當的長度,鑲在圍兜的上半部,構成支撐的結構。原本是使用回收的鐵絲,但因為回收價值較高而不捨用,便改用裝箱打包帶的剩料。兩邊繫在腰間的帶子,則是以碎布製成,雖然已經鬚掉而有線頭出脫的傾向,然而德偕師父卻再賦予它們物命,真是物廢歸源又復生啊!
就這樣,一件既逗趣又耐用的防水圍兜,在我們的洗碗團隊中流行開來。德偕師父笑稱它是「鐵甲武士」。雖然它的外觀甚為拙樸,但我們都非常樂意穿上它,畢竟它能保護我們不被水浸濕,省了換衣服的麻煩。更重要的是,裡頭有德偕師父的用心與濃濃的疼惜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