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欣盈(懿紹)
「師父真厲害,看一眼,就知道我做錯什麼事。」當縫紉機的線突然斷掉時,師父很快發現,原來我在換線時忘了把線掛在架子上了。
我不禁隨口讚歎,師父卻謙虛地說,如果縫紉機使用了四十年,也能達到這種程度,並以自己學騎腳踏車的經歷來勉勵我們,學習新事物只要勤加練習,任何事情都可以從不會學到會。
◎針線中領悟人生
來來回回的縫紉過程,不僅鍛鍊耐心與毅力,更考驗眼力。 (攝影/劉欣盈)
縫紉,我從最基礎開始學習。先以縫紉機在紙上反覆練習直線和曲線,控制速度並保持線條的整齊。接著,開始縫製僧襪的底部,不滿意的部分縫了又縫,透過來來回回的過程,鍛鍊自己的耐心、毅力與眼力。
縫製蠟燭袋時,師父兩三下功夫便完成了,我卻花了很長的時間。縫縫拆拆,最後幾針,擔心踩下去會超過原定位置,只好手動操作,全神貫注地盯著針線,戰戰兢兢地踩踩停停。有時針線「跑過頭」無法退回,只能繼續往前縫;人生也是如此,無法回頭,只能一直往前走下去。
德佩師父(左)為德澍師父示範針縫方法。(攝影/釋德懋)
接著嘗試海青袋的縫製,內心非常歡喜,雖然拆了無數次,依然有小瑕疵,但有第二次機會完成師父示範一半的作品,以修正第一次的錯誤。縫紉中的每個細節,無論正面或反面,裡裡外外都要顧及,因此經驗和概念在這個過程中,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從前衣物穿破了,便棄舊迎新,開始學習縫製後,才知道生活中的一切得來不易,體會製作過程中的艱辛、耗時、耗精神,尤其是看到師父們拿來衣坊間縫補的衣物,上頭有著無數次縫補的線條,讓我更加珍惜自己擁有的每一件物品。惜福,是在生活中身體力行,以及在吃穿用度下功夫。
◎從容面對每一刻
對修行人來說,付出無所求,而自我肯定比外在稱讚更為重要。(攝影/鄭春金)
靜思語:「時時存善念、恆持感恩心,知福、惜福、再造福,才是真正的『自我祝福』。」縫紉時,內心有個聲音告訴我要小心讚美。然而,讚美與批評看似不同,卻是一體兩面,同樣會讓人起心動念,讓清淨心受到污染。
猶記得一位師父的開示,不管弟子表現得多麼優秀,師父從來不會讚美弟子。因為讚美會令人生起貢高我慢心,也會讓弟子間產生比較,爭相博取師父的稱讚。對修行人而言,所做的都是本分事,付出無所求,何需讚譽。其實,自我肯定比外在的稱讚更為重要。
善惡因緣需自我覺察,如縫紉需對準線條,心念偏了要及時調整。(攝影/潘翠微)
每天面對不同的人事物,內心難免有所起伏。造作善惡因緣要自我覺察,當心念偏了,要趕緊拉回來,如同縫紉要對準線條,無論是直線還是轉彎,隨心控制手與縫紉機,邊走邊調整。
而摸索縫紉機的速度好比修行,太慢,跟不上;太快,容易出錯,不疾不徐才是真功夫。但說得容易,做起來卻很難,需要尋找平衡點,步步踏實地往前走。行中道不放逸,也不執著,用功在心上,最重要的是盡心盡力,問心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