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釋德澡
◎天天快樂的李居士
日出象徵著新的開始,有如做慈濟般,無論再累,也充滿了希望與快樂。(攝影/釋德宸)
1985年歲末聯歡會上,一位李居士開玩笑地說:「我現在是讓師父度起來說話的。」他談到,做慈濟雖然累,但累不ㄕㄢˋ(台語;厭倦、厭煩),累得很歡喜。「以前是人家度我們(指和同修師姊),以後換我來度人。」
他表示,只要一句「你好」和一臉笑容,就能結天下好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是三百六十六天,天天都快樂。」
歡喜心是一帖良藥,連細胞都唱起美妙的歌。
◎甜蜜的負擔
師姊們能夠出來做慈濟,背後都有一位強而有力的支持者,正如荷花在泥濘中綻放般堅強、美麗。(攝影/游濬紘)
在洗衣粉公司的陳廠長也分享,太太加入慈濟後,電話從一支變成兩支,家裡時常到凌晨還燈火通明,因為太太忙著聊慈濟事和聯絡各種事項,導致電話費和電費大幅增加。儘管如此,他仍歡喜支持太太行善做慈濟。
另一位先生也說,雖然一周中很難吃到太太煮的飯菜,但因為師姊幫上人分憂解勞,縱然是吃外面的冷便當,但是「冷中帶甘」,那是做慈濟才有的「幸福」味道。
事實上,師姊們能夠出來做慈濟,背後都有一位強而有力的支持者,因為她們已將家庭安頓好,讓先生放心,也因為這樣,先生才讓師姊放手去做。上人也一直強調:「做慈濟的前提,要先把家顧好,這樣師父才放心。」
◎心懷上人的許先生
花蓮慈院建院當年,某企業董事長不僅關心建院經費,更呼籲大眾共耕福田。(攝影/簡榮宗)
某企業的董事長許先生,因被上人建院的深切願力所感動,以「剃光頭」的實際行動來支持上人,直到花蓮慈院落成,以表示與上人同心。
他的話更令人感到窩心:「每次我看師父的第一眼,就是他的氣色。」他還鼓勵並感謝在場的每一個人:「請多多幫助師父。」
因為是歲末聯歡,他問上人:「師父,我可以唱歌嗎?」
上人笑著回答:「當然可以。」
他說這一生只學了兩首歌。結婚時,他與太太分隔兩地,家住台南,上班地點在台北,所以他天天唱《望你早歸》以解相思之情。現在,無論在車上或其他允許的地方,他一定播放「阿彌陀佛」,當場便在台上清唱起來。他的出其不意,引起上人和在場每個人的歡笑聲。
雖然事業繁忙,但許先生很孝順。他說:「我一定要參加,我怕師父點名叫我時找不到。」許先生善體師心,不僅關心上人的身體,也關心建院的經費,並呼籲大眾共耕福田。雖然身為董事長,他仍放下身段,發揮奈米良能。
(完稿日 2008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