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織菩薩網 網住偏鄉學子

0觀看次
A- A+

文.章麗玉

「愛一直都在,一個都不能少」,6月21日苗栗地區的訪視團隊與證嚴上人溫馨座談。志工廖菊珍和黃淑蘭分享了志工們「慈悲印記育善種,行經如常十六年」的腳印;也在「堅持」中,看見孩子的成長與蛻變,看見了希望。

◎家庭發生變故

「苗栗頭份感恩親子小學堂」開學相見歡,同學及家長透過「歡喜蘿蔔蹲」的遊戲,在歡笑聲中彼此認識,開啟課程序幕。(攝影/黎瑞香)

「每次在南庄社區訪視個案,看到非常多的孩子是單親,教養方面有些問題。」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廖菊珍與社工及組隊長開會達成共識,於2009年成立「苗栗頭份感恩親子小學堂」,期望用團隊的力量和愛陪伴,拉拔這些孩子,讓他們學習正確的人生觀念。

其中,賽夏族原住民的案家三兄妹,長年住在山區。2008年的除夕夜,山上氣溫只有兩度。那天媽媽洗腎回家後,覺得身體不舒服,但掛念著即將到來的新年,想要準備一些過年的物品。忙累了,便上床休息,但這一次媽媽沒有醒來。

社工張溫馨云(左)和以民(化名)在苗栗東河國小,討論去花蓮向證嚴上人分享的內容。(圖片來源/廖菊珍提供)

當時,三兄妹最大的以民(化名)不過十一歲;家中還有曾祖母及中風的阿公。孩子們的心在霎時間失去了方向,無法接受這殘酷的事實,爸爸也陷入自暴自棄的狀態,竟日酗酒,甚至對孩子暴力相向。

幸好,2008年慈濟開辦了「安心就學方案」,經由學校提報,慈濟人得以走近關懷。訪視評估通過後,慈濟基金會補助了生活費、學費及獎助學金,解決了三兄妹求學的困境。

◎小學堂看見教育的力量

2014年慈濟中區苗栗聯絡處新芽獎學金頒獎典禮後,以民(化名)在廖菊珍的陪伴下分享心得。(攝影/顏人鵬)

「志工想到沒有母親在身邊的孩子,深怕生長過程中缺少愛,再加上現在社會的變遷,影響孩子的行為。」由於山區交通不便,廖菊珍提出建議,每月第四個星期日,志工輪流開車上山接送三兄妹至「苗栗頭份感恩親子小學堂」上課 。

來到小學堂,孩子們透過課程學習慈濟人文及品格教育,並將所學各種禮儀落實在生活中。三兄妹重拾歡笑,自我砥礪,敦品勵學,接連榮獲「慈濟新芽獎學金」。在師姑師伯的教導下,他們從小懂得投竹筒,以民更於社區歲末祝福或新芽獎學金頒獎典禮上,拿著沈甸甸的竹筒投入甕中,回饋社會。

即使長大出外求學,三兄妹假日回到山上照顧家裡之餘,仍記得回到小學堂擔任志工,帶領學弟妹。

◎三兄妹各有所成

 志工結合人醫會義診衛教,鼓勵父親戒酒工作,也為百歲曾祖母慶生,凝聚家庭力量。(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由於案家長者身體況狀不好,志工邀請人醫會的醫護人員前往家中往診,並請大醫王給予衛教,希望孩子的父親能夠戒酒。訪視過程中,廖菊珍甚至與人醫團隊策劃,為百歲的曾祖母慶生,讓她和慈濟結好緣,同時教導孩子行善、行孝不能等的理念。

以民表示,他來不及照顧媽媽,但會把握時間,照顧阿公和曾祖母。子夜悄靜時,只要阿公發出聲響,他馬上起床查看,並協助清理尿袋。廖菊珍讚歎,三兄妹不僅懂事,課業也不讓人擔心。

時光荏苒,十六年過去了,孩子們在愛的環境中逐漸成長茁壯。以民已完成學業,大學畢業後返鄉工作,放下了幼時的埋怨,就近照顧父親。

以民(化名)大學畢業,特地穿著畢業服裝至小學堂道感恩,因為師姑師伯的關懷陪伴,讓他得以在安全環境中成長。(圖片來源/廖菊珍提供)

妹妹以真(化名)因為人醫會團隊的關懷與照顧家中長輩,認為護理是一份很好的工作。國三時,她便向廖菊珍表示想去花蓮讀書。之後,廖菊珍一路陪伴,從她前往花蓮考試,到最終考上慈濟科技大學五專護理系。畢業後,她已在臺中慈濟醫院工作了六年。

小妹以安(化名)跟隨姊姊踏入護理界,畢業於長庚大學護理系,現在在北區托嬰中心服務。她拍了一段影片,跟師公說悄悄話:「感恩小學堂,課程豐富,讓我學到禮節、手語課程等。最大的收穫,是了解知足常樂、善解包容的內涵。有時間必定回到小學堂當志工,陪伴弟弟、妹妹。由衷感謝菊珍師姑,在成長的路上給我勇氣。跟師公上人說,我會繼續努力加油,成為慈濟志工。祝福師公上人福壽綿延。」

◎不改初衷 用愛陪伴

黃淑蘭(左一)拿出空瓶子,請小朋友投入一塊錢,表示只要大家有愛心,小錢也可以行大善。(攝影/林垣岑)

小學堂的黃淑蘭班主任回想,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長大,師姑師伯們也從黑髮變成白髮。一路走來,小學堂開創之初,大約有七十多位小朋友,受到少子化影響,目前只剩下三十幾位。然而,師姑師伯們仍然不改初衷,用愛陪伴這些孩子。

這幾年,小學堂的課程主軸引用「六度波羅蜜」為教學內容,讓孩子了解什麼是布施?什麼是持戒?什麼是忍辱?每學期的圓緣日舉辦「竹筒回娘家」活動,孩子們愛心不間斷,在做人處事時表現得落落大方、彬彬有禮。

黃淑蘭(中站)帶動小朋友分享觀看靜思劇場「王者之劍」影片的心得。(攝影/邱菊英)

「我們也常常用影片帶著孩子環遊世界,譬如滿納海學校、南非黑珍珠,還有緬甸米撲滿,介紹大愛的故事,讓他們見苦知福,原來我並不是最苦的。」班爸爸、班媽媽不離不棄地照顧,讓孩子變得勇敢有自信。

十六年如一日,孩子在愛的陪伴下逐漸成長,苗栗慈濟人編織菩薩網,網住偏鄉學子。上人慈示:「每天聽,都是從苦、苦難人生。中間總是發心去關懷、去牽伴,讓他可以從苦難中,把他扶上來,還可以精勤,大家勤行菩薩道。」

廖菊珍許下心願,希望苗栗訪視團隊能持續用心陪伴孩子,耕耘慈善福田,請上人不要擔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