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麗雲
「姑姑告訴我,入慈濟是一生的方向!」十二年(2011)前,當臺中慈濟醫院護理師張妤甄在選擇人生職場時,姑姑張乃云(后里慈濟志工)開啟了她與慈濟的因緣。
張妤甄(左)在選擇人生職場時,姑姑張乃云(右)開啟了她與慈濟的因緣。(圖片來源/張妤甄提供)
◎急重症病房受訓 愛上慈濟歌曲
進入慈濟醫院上班後,張妤甄先在復健科病房門診支援一年半,參與護理之家的籌備工作,之後進入「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其中歷經急重症訓練,到目前安住在「碘131病房」服務。
在亞急性急重症訓練時,單位護理長常播放《無量義經》、《美麗晨曦》、《很幸福》、《生命圓舞曲》等慈濟歌曲給病人聆賞。張妤甄覺得這些歌曲很甜美、感動人心,也買了CD放在車上,歌聲伴隨著她在上下班途中,享受片刻的紓壓與靜心。
受人文室同仁邀請,張妤甄(中)參與2023年中區《無量義法髓頌》經藏演繹。(圖片來源/張妤甄提供)
六年前(2018),張妤甄不幸罹患子宮頸癌第二期,癌細胞已有轉移。她是家中養女,長期住宿在外,為不增加年邁父母的負擔,於是選擇獨自面對身體病痛。在無人泣訴下,心靈的無助如一葉孤舟,在波濤駭浪中找不到靠岸。
後來經朋友建議,她騎公路車環島紓解壓力。但因電療的後遺症,導致輸尿管狹窄,造成放射性膀胱炎。二年後,她發現自己有血尿的狀況,在一次的追蹤檢查,醫師表示兩邊腎臟水腫,必須動手術裝上雙J型導管,每三個月要進一次手術房,並建議她避免激烈運動,包括騎單車、跑步等。
運動是張妤甄的最愛,卻因此被剝奪,她心情低落到想自我了結生命。所幸命不該絕,炭火屢點不著,反惹得一身煙味。「也許,老天爺留我這一條命,想必有所大用!」從曾經擁有到失去,她開始尋找人生的方向,「我到底還能做什麼?」
◎再挑戰 我願意、我做到了
張妤甄參加2023年中區《無量義法髓頌》經藏演繹,深刻感受到一種無法以言語形容的法喜。(圖片來源/張妤甄提供)
「妤甄,你來入經藏好不好?」2023年適逢《無量義法髓頌》經藏演繹,人文室同仁邀請她。
於慈濟醫院體系上班,每逢年終歲末祝福時,臺下的張妤甄看著院長帶領大醫王和白衣大士在舞臺演繹的道氣和人文之美,那是她最歡喜的時刻,心裡希望有一天也能站在臺上演繹。
也許是那一念心,張妤甄不假思索地答應了。然而,排練期間,剛巧是她輪值大夜班,一天要工作十二個小時,她把握下午四點到五點多一個小時的彩排,再接續上班。經歷了三個月的練習彩排走位,終於圓滿了七月底的演繹,過程中感動的心情,絕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盡。
尤其是「大體捐贈」橋段,無語良師李鶴振的一番話:「當醫學生在我身上劃下一刀的時候,就是我心願圓滿的時候......」張妤甄感動得熱淚雙垂,「我或許沒有辦法再捐骨髓了,但是我可以做一位無語良師啊!我願意!」
張妤甄(左)積極募會員,每遇到店家都會募愛心竹筒。(圖片來源/張妤甄提供)
有一天,人文室同仁又拋出另一個挑戰,「妤甄,妳來參加培訓好不好?」這下她遲疑了,內心也很掙扎,「不是聲聲說『我願意』嗎?怎麼不敢了?」
「姑姑,我不敢!」她對張乃云說。姑姑問她為何不敢,「妳現在不培訓要等到何時?上人年紀這麼大了,若現在培訓、受證,妳就是上人的第一代弟子,還不把握因緣嗎?」「可是,要募會員很難耶!」
疼她的姑姑,答應成為她的第一位會員。張妤甄說:「十二年前,是姑姑讓我認識慈濟;十二年後,我更加了解慈濟。我無法掌握生命的長度,卻可以擴展生命的寬度,所以今年決定參加培訓。」
◎義診服務 找到生命價值
張妤甄將患者視為自己的長輩,如孫女般噓寒問暖。(攝影/蔡崇淳)
張妤甄是位樂觀積極的女孩,除了繁忙的護理工作,只要醫院義診服務需要人手支援,她都會找時間參加。
2024年初決定參加培訓後,她加入中區人醫會,也更頻繁地參加義診。她把握每個月二到三次的義診服務,有時還會隨著簡守信院長居家往診服務行動不便的患者。
有一回義診,看到一面「黃金牆」,是病人因中風,用手挖尿布將牆面塗成黃金色。患者居家環境髒亂,但張妤甄不驚不懼,依然幫病人換尿布、擦澡、剪指甲。她說:「或許他身上的苦是沒有辦法緩解的,但是我相信在幫他做完這些事情之後,他心靈或許很滿足。」
張妤甄(右)加入中區人醫會頻繁地參加義診,為病人沐浴並鼓勵復健,維持身體活絡。(攝影/蔡崇淳)
除了洗澡,她也教患者做一些簡易的肢體運動。「『四念處』中說『觀身不淨』,身體是很骯髒的,我們每天都要洗澡,可是有些長期臥床的病人,可能沒有辦法移動,如果能幫他沐浴,對病人來說,是一種享受和舒服的感受。」
張妤甄說:「我喜歡幫病人洗澡,喜歡聽他們說故事,喜歡看到他們眼裡散發出的開心光芒。手心向下助人的快樂,我非常地滿足。」
張妤甄感同身受病人的苦,覺得透過沐浴可以讓患者感到歡喜,感覺有人愛、有人關心,有人可以幫他解決身體上的不適。「洗澡的時候,也可以幫他擦擦背、抓抓癢或抹抹乳液,我覺得能夠幫病人洗澡,真的是一大法喜。」
張妤甄(前右)說:「原來我的慈濟DNA在十二年前就已經種下,那顆善種子也已經發芽。」(圖片來源/張妤甄提供)
入經藏後,透過對患者的服務,張妤甄更深信,「原來我的慈濟DNA在十二年前就已經種下,那顆善種子也已經發芽。」就如同入經藏的那一念、那一聲「我願意」,也注定了她此生的方向;如同心蓮萬蕊朵朵開,生生世世唯一跟隨上人做慈濟,職志合一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