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純霞(花蓮)
慈濟人在尼泊爾烙下的足跡日日加深,蘇曼也以慈悲心,在尼泊爾走出一條照護佛國子民的菩提路。(攝影/歐明達)
為期三天兩夜的「2024年第76期全球靜思生活營」,於5月26日圓滿落幕。來自尼泊爾的實業家一行人,28日來到靜思精舍與上人溫馨座談。多位醫師分享了當地的醫療現況與需求,並感恩慈濟基金會對尼泊爾的善行義舉。其中,當地實業家蘇曼(Suman Shrestha)特別祈請皈依上人。
◎慈濟善舉,牽起緣分
1995年7月3日,蘇曼(後排左二)一行人來到靜思精舍,由德如師父負責接待(右三)。(圖片來源/蘇曼提供)
蘇曼與慈濟的因緣殊勝。情牽這分因緣,要把時間倒轉到1994年......
「1994年的某個下午,住在『我家』的旅館中,有一位來自臺灣的朋友麗麗(Lily),她拿了一份臺灣報紙給我看。報導中撰寫著『慈濟為尼泊爾水災災民建蓋了一千八百戶的住房(一九九三年)』。」蘇曼以流利的華語向上人述說。他坦言,當時看到報導才知道來自臺灣的善舉。「我當時很震撼,升起一念想拜見上人,想親自到臺灣,感恩慈濟對尼泊爾的幫助。」
1995年7月3日,蘇曼夫妻在友人的接待和引導下,來到花蓮靜思精舍。當時上人行腳在外,由德如師父負責接待。「7月5日,我隨著上人的行跡『追』到臺北分會,終於見到了上人。」蘇曼由衷地景仰上人的慈悲與智慧。
◎時隔多年,法緣再度牽起
時隔二十九年,已白髮蒼蒼的蘇曼,在靜思精舍再度與德如師父相會。(攝影/林萬教)
蘇曼回到尼泊爾後,由於臺灣友人往生,他與慈濟的因緣也因此暫時畫下了休止符。
2024年1月,在尼泊爾「衛生環境及氣候行動基金會(Health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Action Foundation,簡稱HECAF)」主席馬荷士的接引下,蘇曼與慈濟馬來西亞分會陳濟連副執行長見面,再度牽起這分法緣。
4月27日,蘇曼來到藍毗尼參加慈濟新進志工培訓,正式踏上慈濟人間菩薩道。時隔29年,他因為參加全球實業家營隊,再度回到靜思精舍,內心懷著深厚情愫的他,渴望皈依上人,成為上人的弟子。
課堂間休憩時段,蘇曼(右二)感恩工作人員的細心款待。(攝影/陳正忠)
蘇曼長跪上人跟前,上人慈悲地說:「您很有愛心,要把愛的精神帶到佛陀的故鄉。苦難的人最是苦,慈濟人要帶動更多愛心,人多力量就大!」
蘇曼答道:「我一定全心、全力!」
上人再期勉:「我們要同心協力,佛心就是您我共同一顆心,會合為一個字『愛』。您做得到嗎?」
「做得到!」蘇曼堅定地回答,並允諾承擔起「佛心師志」的決心。
◎帶著「祈禱」的心回到上人身邊
珍惜短暫的相聚時光,蘇曼(後排右一)與組員合照。(攝影/顏啟烒)
精通多國語言的蘇曼,除了母語外,還包括華語、英語、日語及韓語。他向上人分享自己正在進行《無量義經》的尼泊爾文翻譯工作,「直接從中文翻譯較精準,並且一定要附上上人的手抄本,這太珍貴了!」這是他承擔使命的第一件任務,期望未來能在尼泊爾廣傳和弘揚。
蘇曼在會客室播放慈濟歌選中的《祈禱》,歌曲旋律大家耳熟能詳,但歌詞已被改編為尼泊爾文。尼泊爾版的《祈禱》歌詞,由蘇曼的父親──杜迦(Durga Lal Shrestha)依照中文字義翻譯,並邀請尼泊爾著名音樂作曲家──尼約(Nhyoo Bajracharya)主唱。
尼約渾厚、沈穩,有力又不失柔美的嗓音,現場瀰漫著一股空靈的氛圍。「我們在錄音間錄製了十幾個小時,為了音律更優美,一再錄、一再修改文詞!」蘇曼的語氣充滿了對上人的恭敬。
「聽起來很虔誠,與中文的感情很吻合。」上人說。
蘇曼(中排右二)不僅圓滿了師徒的緣分,也圓滿了自己的心願。(攝影/林萬教)
現年九十歲的杜迦老先生是尼泊爾著名的作家和詩人。他的創作,無論是歌曲、詩歌或兒童文學,都豐富了當地的文學素養。尼泊爾膾炙人口的名曲《在花的眼裡》,正是出自杜迦先生的創作。而尼泊爾版的《祈禱》,未來也將成為慈濟志工在尼泊爾帶動當地活動及淨化人心的媒介。
「我的美夢成真!」蘇曼不僅圓滿了師徒的緣分,也圓滿了他的心願。他欣喜的心,溢於言表。他也銘記師徒之間的允諾──在尼泊爾會合「愛」,弘法利生,將正法回歸佛陀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