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玉縣、林美宏
2024年2月25日,慈濟在印度菩提迦耶為啟建「思龍加大愛村」舉辦動土典禮。典禮過後,長期進駐在菩提迦耶的馬來西亞志工團隊,邀約三十六位當地實業家與林副總等人座談,普拉卡(Shree Prakash Singh)醫師就是其中一位。
「慈濟思龍加大愛村」動土典禮過後,普拉卡醫師分享他的感動。(攝影/李麗心)
◎讚歎慈濟人 在全球各地的付出
摩揭陀醫學院院長退休的普拉卡醫師,曾是骨科主任及教授,也曾擔任菩提迦耶獅子會會長。他更是納望(Ngawang Chondhen Bhutia,濟法)多年的朋友。2024年1月,納望隨馬來西亞志工團隊回到花蓮靜思精舍拜見證嚴上人,隨即皈依上人,並即刻開始茹素。
座談中,普拉卡醫師對慈濟人在全球各地的付出表示非常讚歎。參與多年社會工作的他,更想學習慈濟如何推動各大志業,並且希望能夠親自拜見上人。因此,他應邀來到臺灣參加為期三天兩夜的「2024年76期全球靜思生活營」。
「2024年76期全球靜思生活營」開營時,普拉卡醫師(左三)跟著大家放掌,恭敬地聆聽《慈濟功德會會歌》。(攝影/李彥緰)
◎從上人書籍 見證「佛法生活化」
5月25日,普拉卡醫師跟隨學員來到靜思精舍巡禮。在參訪靜思書軒時,看到上人著作時顯得非常振奮。「我相信,這些書籍對於傳播上人的信息大有裨益,因為它們是佛陀思想的結晶。」他讚歎道,在人類慈善、憐憫和醫學教育的基礎上,將這些思想付諸行動,「這一切都是這個偉大團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認為,上人的這些著作非常出色,希望上人的一些英文著作也能以電子書的形式呈現,除了能將法傳得更廣,也能在菩提迦耶更加流傳。
蘇祈逢(左)為普拉卡醫師(右)介紹靜思書軒架上的淨斯保健食品。(攝影/林美宏)
此次陪同普拉卡醫師等人前來的蘇祈逢,介紹靜思書軒架上的淨斯保健食品。擁有醫學專業的普拉卡醫師認為,傳統中國醫學在全球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畢竟中醫擁有數百年的歷史,而淨斯產品的友善耕種方式,更是為人類的健康帶來了希望。
從精舍回到花蓮靜思堂,求法若渴的普拉卡醫師再次來到靜思書軒尋找書籍。他說:「上人的書很能夠傳達佛陀的教法;上人把佛法付諸行動,也將慈濟四大八法放進書中。」
◎慈濟的臨終關懷 撼動醫學院前院長
走在綠意盎然的靜思精舍朝山之道,普拉卡醫師(右一)領略那分沈靜的清新氛圍。(攝影/李彥緰)
來到花蓮參加正式營隊前,普拉卡醫師曾和團隊至臺北慈院參訪。在醫院的所見所聞,都令他感到震撼,「這是世界上現有醫療保險制度的一個傑出範例。」他表示,臺北慈院所有的醫護、行政人員及慈濟志工,為了提供人民卓越的服務,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一支出色且敬業的醫護團隊,尤其醫院的環境非常乾淨整潔,令他印象深刻。
在過去的四十多年裡,慈濟醫院不斷發展、創新和創建的過程,所經歷的艱辛故事絕對值得宣揚。
「2024年76期全球靜思生活營」的學員在精舍巡禮時,德瑝師父(右)引領十八位來自菩提迦耶的、學員,認識精舍的建築及生活日常。(攝影/林萬教)
「慈濟醫院的臨終關懷服務(心蓮病房)也非常出色,這在其他國家醫院裡並不常見。」普拉卡醫師特別提到,「臨終關懷通常是無利可圖的,因此很少有人願意投資。」對於慈濟在這方面的付出,普拉卡醫師感到很不可思議。
「大體捐贈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慈濟醫院的醫生及慈濟大學醫學院的準醫生,尊重大體老師為「無語良師」,也讓普拉卡醫師相當感動。他說:「我作為一名醫生,從未見過這樣的尊重;你們化無用為大用,重新賦予了『大體』的意義。」
◎慈濟人文深度化 體現佛法的完整性
精舍巡禮中,普拉卡醫師(前左)專注地聆聽德瑝師父(右)分享,看到好奇處便拿起手機拍照記錄。(攝影/林萬教)
參訪慈濟人文志業中心的大愛電視臺後,普拉卡醫師肯定地說:「它是慈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認為,慈濟的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行善的腳步不曾停息,在即將屆滿第六個十年時,慈濟文化全面「深度化」,體現了佛教的概念及其完整的重要性。
「你們的志業中心非常漂亮,是一個奇妙的場所。」他表示大愛電視臺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清流媒體,對於傳播慈善和醫療領域的聲與影,是一個絕佳的媒介,「透過影音宣傳,可以傳遞正能量的信息予公眾。」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芮氏規模7.8強烈地震,印尼分會捐贈帳篷提供給災民居住。(攝影/黃晟祐)
此外,內湖環保站展示了2015年為尼泊爾地震捐贈的小帳篷,全部材料皆是來自回收循環再利用的材料。普拉卡醫師說:「你們把回收物資變成了有用的東西,這真是令人敬佩。」對於志工的付出,普拉卡醫師讚歎,「你們如此無私奉獻,達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這巨大的犧牲,最終會讓全人類受益。」
此次的臺灣行,對普拉卡醫師來說,將是一次難忘的震撼教育,也是一股善效應。如同他所說:「你們的工作和奉獻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希望我們能一起努力,共同為人類的福祉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