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納海的學生 「畫」說生命故事

0觀看次
A- A+

文.林純霞(花蓮)ǀ余自成(簡報提供)

土耳其志工將上人的《靜思語》用多種語言,以繪本的形式,結合滿納海國際學校師生共同策畫。(圖片來源/簡報擷取畫面)

「我們發願在土耳其當地,將上人的《靜思語》用多種語言,以繪本的形式,結合滿納海國際學校的師生共同策畫,讓上人的法語廣宣接引有緣人!」5月21日,慈濟土耳其志工余自成手上抱著一落《靜思語》繪本樣書,向上人分享編製的點滴。

「學校老師十餘人,先選擇出阿拉伯諺語以及《古蘭經》的聖訓,相應《靜思語》的字句,大家共同討論與建立共識,並挑選出插畫作品。書中並以中文、阿拉伯文、土耳其文及羅馬拼音呈現。」翻開樣書內頁,右側呈現多國語言的《靜思語》,左側則是學生的插畫,共同構成了繪本的元素。

內頁右側呈現多國語言的《靜思語》,左側則是學生的插畫,共同構成了繪本的元素。(圖片來源/簡報擷取畫面)

◎插畫裡有乾坤

每一則靜思語的插畫,均由滿納海學校的美術老師指導,以「繪本中的人性」為主題,引導學生用畫作表達靜思語在生活中的意涵與體悟。

參與插畫的學生共計217人,從中遴選出44幅作品編入此書,其他作品未來將陸續以不同的方式發表。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幅畫作下方都設有專屬QR碼,透過掃描可以一覽作品的指導老師、學生心得,以及個人故事。

「說好話,如口吐蓮花;說壞話,如口吐毒蛇」插畫。(圖片來源/簡報擷取畫面)

露西兒是十一年級的學生,她在艾曼兒老師的指導下,以人的心臟「畫」出她對「說好話,如口吐蓮花;說壞話,如口吐毒蛇」這句靜思語的詮釋。插畫中,心臟一半是粉紅色,從中生長出豔麗的花朵及鮮綠的枝葉;而另一半則是深黑色,顯露出躍動的毒蛇。

「這幅畫深具含義,表達了這句《靜思語》對我們靈魂的影響。」露西兒寫道:「好話讓心開出美麗的花朵;壞話及惡意的話,它們就像毒蛇一樣釋出毒液,會將周圍變成如煤炭般的深黑。」

另一幅「人多,力大,福就大」的插畫特別吸睛,是由亞當及哈克共同創作。在這創作中,出現了臺灣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同仁林裴菲的身影。

林裴菲對孩子們如母如姊的愛,深深刻印在孩子心中,於是他們合力用「畫」,表達對自己深刻的影響。(圖片來源/簡報擷取畫面)

2023年2月,林裴菲於土耳其大地震後前往賑災,是當地孩子口中的「菲姊」,她對孩子們如母如姊的愛,深深刻印在孩子心中,於是他們合力用「畫」,表達對自己深刻的影響。

就讀十二年級的亞當,積極參與志工服務。他寫下自己與慈濟的因緣:「2015年,我和家人居住在尤努思·埃姆雷期間,得知蘇丹加濟有一所專為敘利亞難民設立的學校,我的家人迅速為我註冊。」

「雖然開始學習,讓我覺得非常具有挑戰性。然而,隨著時間的推進與努力,我已經克服這些挑戰,也有相當的成長與成就。因為我對攝影有興趣,於是參與了人文真善美志工,余自成師兄也教我拍照技巧。如今,20歲的我即將從學校畢業,準備進入大學學習計算機工程。我真心感恩滿納海學校及慈濟基金會,他們始終如一的支持與愛護我們。」

土耳其滿納海國際學校「滿納海的承諾」華語夏令營,亞當(前左)和同學討論內容。(攝影/杜嘉儀)

十一年級的哈克認識慈濟的因緣,更是令人嘖嘖稱奇。十一歲那年(2015年),他和家人走在街上,突然聽到身後有人用阿拉伯語說:「我們很快就會開一所學校,這將是一個成功的項目。」後來才知道,「他們」原來是主麻先生及慈濟志工胡光中等團隊。

「我因為腳傷需要治療,已經兩年沒上學了,而且我也不會土耳其語,這兩者都是我進了學校學習的障礙。但當下,我還是迅速跑去找他們,告訴他們:『我也想上學』。」「他們來到我家,收集了資料,並向我保證會收到開學通知。幾天後,我接到滿納海學校開學的消息,我是最早報名入讀的學生之一。」

哈克完成了六年的教育後,因為家中生活困難,不得不停止學業,轉而到男士理髮店工作。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發生強震,哈克(右)親切協助災民賑災發放。(攝影/林裴菲)

一天,主麻先生聯繫哈克問道:「是否想回到學校,並提供一個等同你工作收入的獎學金?」哈克高興得不得了。

回到學校後,他除了上課,也成為人文真善美志工。「2023年2月6日,土耳其發生毀滅性的地震,期間我首次主動參與了賑災攝影記錄志工。後來我驚訝的發現,我拍照的其中一張照片,被用在今年二月出刊的臺灣《慈濟月刊》封面。」

◎一句靜思語,影響一輩子

繪本的編輯及設計,由24歲的哈里塔尼(右)負責承擔。(圖片來源/簡報擷取畫面)

余自成特地播放了一段學生用中文說《靜思語》的影片。上人忍不住稱讚:「發音很標準!」並請余自成代為轉達對周如意教導《靜思語》的讚歎:「教得很好!」

繪本的編輯及設計,由阿卜杜勒.赫曼.哈里塔尼負責。現年24歲的他,是伊斯坦堡伊爾第茲斯技術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的二年級生,同時也是慈濟土耳其人文真善美志工。

「我從十三歲開始,就置身在槍林彈雨及躲不完的轟炸中過日。」他寫道:「落在我面前的砲彈,我已數不清了!」

慈濟援助土耳其南部地震災民舉辦發放活動,人文真善美志工哈里塔尼專注拍攝記錄現場。(攝影/Mohammed Nimr AlJamal)

2017年,他及家人幾經顛沛流離,最終來到伊斯坦堡,也因此有機會報讀滿納海學校。「學習,是在黑暗中的光明!」是他的座右銘,所以他積極利用網路資源學習各項技能,包括平面設計、攝影、剪輯等。

「慈濟基金會對我影響很大,讓我懂得奉獻、感恩的意義,以及志願服務、幫助別人的真實意涵。」他說:「不懂得感恩的人,就不懂得感謝阿拉。阿拉是要我們扛起責任!」

慈悲的上人聽了欣慰地說:「這一群年輕人長大了!可是,他們長大的過程很辛苦,逃難的過程更是他們人生的故事。」

在土耳其的敘利亞難民慢慢長大,過去被幫助的人懂得回饋,現在才能延續精神,再幫助別人。(圖片來源/簡報擷取畫面)

在土耳其的敘利亞難民慢慢長大,就學、就業,一代傳一代。上人更期待慈濟志工培養他們感恩的心,才會有善良的心態。過去被幫助的人懂得回饋,現在才能延續精神,再幫助別人。

這本繪本不僅是一本多國語言的《靜思語》繪本,更是一本用血、用淚描繪出「愛與感恩」的繪本。滿納海學校師生透過團隊的合心協力,用每個人的生命故事,講述敘利亞難民穿越烽火後,在滿納海學校找到讓「生命重生」、「生活再生」的機會,並在上人的《靜思語》中,收拾起悲傷過往,點亮心中的光明,邁向璀燦的未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