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明
二〇〇九年三月,我入住靜思精舍,正式加入清修士行列,開始學習融入常住生活的旅程。
靜思精舍,是我在二〇〇〇年七月下旬,自中部翻山越嶺而來,投入慈濟志業體的工作場所。二〇〇二年三月調往其他志業後,再度回來,有些許的陌生,又有些許的熟悉,以及些許的近鄉情怯。
人事彷彿依舊,景物卻有非,縱然不少常住師父已認識,卻是全新的清修士生態及陌生的修行道場生活,需要摸索與學習。
◎凡事皆有因緣,就從今晚開始
志工與會眾於齋堂用膳完畢後,精舍師父與清修士一同清洗餐盤。(攝影/柏傳琦)
初時,我跟著收菜組,每天於早、午齋結束時,跟著收菜、擦桌子、洗抹布;隔週,一起進行齋堂大清掃。入住兩個多月後的某一天,一通電話響起,打來的是德偕師父,問我加入洗碗的意願?
洗碗?從小到大,母親總訓練孩子凡家事都要會做。我在家時,最常洗碗了,可師父口中的這「碗」,可是全精舍的「碗」啊!
「怎麼會找我?」況且,我和這位師父不熟!然而,要在道場生活,道場的事便是家事,「勇於承擔,樂於配合」閃進腦海,我回以:「師父願意教的話,我就應該要學。」
「我們就是早上、中午......」師父快速念過,我聽了,卻沒懂。畢竟是沒接觸過的事項,但我仍「嗯,嗯,嗯!」表示「了解」!
師父表示,傍晚六點藥石,五點五十分先到齋堂,「...那就今天晚上開始......」我唯一聽清楚的一句,是「今晚就開始」,我有點措手不及,但凡事皆有因緣, 做,就對了!
◎讓人安心的洗碗團隊
洗碗團隊一組七人,齊心並進共同成就,真正做到「合和互協」。(攝影/柏傳琦)
那晚德偕師父脈絡清楚、邏輯分明地按步驟教導相關洗碗前置作業,但新人如我,縱然豎起耳朵仔細聆聽,仍不能全懂。
這時,隨師的德需師父出現了,因彼此熟悉,我甚為驚喜!
而後來的,是常住多年的胡淑照師姊,當年我到精舍工作,兩人同辦公室;陸續又來的,是勸募組的德俱師父;最後是德柃師父。原來,洗碗組是有團隊的,一組七個人,大多是認識的師父,這下我放心了。
◎訓練專注的最佳場合
德偕師父脈絡清楚、邏輯分明地教導洗碗這門大學問。(攝影/江昆璘)
當晚,德偕師父教導我怎麼擺放盆子,如何到大寮裡拿熱水。取熱水,是為泡洗碗劑,利於去掉油漬。此年,靜思精舍的大寮在舊地點,用的是大灶、大黑鼎(鍋),燒的是柴火。拿熱水的地方,在兩個大鼎間的出水龍頭,幾近沒有空間可放水瓢,取水者需有力地握著水瓢,還得小心翼翼地避免被大鼎的蒸氣燙著,和避免出來的熱水燙到,還不能灑到大鼎裡。
我小心取來熱水,沖了泡泡,跟著師父們洗了所謂的「私」碗,再洗飯鍋;到底有無洗到盤子,著實已記不得。因為兩天後,他們即轉往下一輪,洗早上的碗去了。
這日,要洗早上的碗,我還在狀況外,用完早齋踱步到洗碗現場,才知眾人已就定位。還來不及看清楚,德偕師父安排我到最後一關,第三關清洗的位子上。
盆裡已有「幾個盤子」,幾個盤子一般家庭幾下可洗完,但是在精舍這個道場裡,洗完幾個盤子,還會有無數個盤子,在洗碗流程啟動後,用我想像不到的速度,朝眼前的盆子而來,幾「個」頓時變成了幾「疊」。
靜思精舍洗碗速度之快,是個訓練專注的最佳場合。(攝影/柏傳琦)
我差點沒汗流浹背,趕快動起手來。才洗兩三個,一個聲音自身後響起,「小聲一點,要愛惜常住物,不知道嗎?」我用餘光看了下,是德慈師父在耳提面命!
洗碗洗到被長老師父關懷,真是「幸運」!可那盤,是頗有重量的磁盤,在家裡洗碗,無時間限制,可輕輕地洗;可在此,像作戰似的,速度又快,不容我多想,也不容我停下手來。
我無法停手,但向德慈師父點了點頭表示了解後,復又回頭趕緊加快動作,以解決快速奔來的盤子。心神貫注,眼觀鼻,鼻觀心......我頓然有感,這真是訓練專注的最佳場合。
一位師父說,他剛到精舍常住時,每一天、每一餐都快快用完,然後衝到水槽邊佔位子,加入洗碗行列。「那時還沒有使用環保碗,桌數也沒這麼多,但是每餐是五菜,比現在多一個盤子,而且要洗很多小碗。」師父說,那時很多「新來的」都會主動跑去洗碗,而他為了訓練速度,常搶先洗第一個泡泡關,「如果現在我洗碗還算快速,全是那時訓練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