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經藏演繹現場】一個準臨床醫學生的感動

0觀看次
A- A+

文字/游斯鴻提供;整理/林寶蘭、陳寶滿

慈濟大學醫學系四年級的游斯鴻(前灰上衣者),透過《無量義 法髓誦》經藏演繹體會將來學醫與行醫的典範。(攝影/林寶蘭)

2023年7月29日,我透過觀看《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體會佛陀大醫王的一生與慈濟的歷史脈絡;而各位醫學前輩在慈濟醫療的奮不顧身,則是我學醫及將來行醫的典範。

◎法身大士 慈悲眾生

對於佛陀轉世人間,我覺得很有趣,也很震撼;佛陀貴為王子,即使享受著上等的奢華,卻依舊可以體會人世生、老、病、死之苦,毅然決然出家,尋求眾生的解脫之道。

佛陀思遍人生之苦集後,頓悟了「四諦」及開啟「十二因緣法」和「六波羅蜜」,整體畫面讓人為之動容。(攝影/羅勇輝)

而「不悟真理不起身」的部分,這段演繹或許代表著當時佛陀的執念,以及再次思遍人生之苦集後,頓悟了「四諦」與開啟「十二因緣法」和「六波羅蜜」。整體畫面讓人為之動容,也讓我體會了佛陀的智慧與偉大。

當演繹來到偏鄉貧病處,上人決心發起義診,也藉此看到東部醫療與臺北相較之下,顯得極度匱乏;為此上人發願蓋醫院,即便沒有錢、沒有土地,但靠著大家的善心及心願終於完成。

◎人間菩薩 拔苦入人群

祈禱聲中,一盞盞燈有如志工在最黑暗的角落點一盞燈,是慈悲智慧的化身,在最淒寒的路上生一堆火,但願眾生得離苦。(攝影/楊凱誠)

「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大船師,運載群生,渡生死河,置涅槃岸。」苦難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要走進去。

身為一名慈濟醫學生,及教育的受益者,我很感謝上人和大體老師。上人為了東部的教育,也希望慈濟醫院能有自己的醫生及工作人員,為此創立了慈濟大學,這種實現發願的行動力極其難能可貴!

從前的社會,「大體老師」是一件違背東方文化習俗的事,因為傳統觀念都希望入土為安;但經過上人的號召,以及慈濟對於大體老師的尊重,逐漸讓大家對於成為大體老師的意願,接受度也越來越高。這著實是一種成就,因為相較於其他學校,慈濟大學的大體老師確實多出許多。

大體老師李鶴振(螢幕左)說:「他們真的能夠在我身上動刀子的時候,那是我心願圓滿的時候。」(攝影/謝准昇)

1994年,慈濟醫學院(慈濟大學的前身)成立,住在彰化罹患癌症的林蕙敏,臨終前決定將大體捐給慈濟,成為第一位志願捐贈者。而2008年11月1日, 大體老師李鶴振在去世前說:「他們真的能夠在我身上動刀子的時候,那是我心願圓滿的時候。」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大體老師的生命雖然殞落,卻化為一顆顆「善」的種籽,生生不滅。

◎醫學生 願隨前人芳蹤

上人抖落了紅塵,串連愛心,視病如親的震撼,推動教育人文的夢想,以及慈悲濟世利群生,一呼萬應,激發施醫施藥的願望。

透過演繹,游斯鴻體會到醫者仁心如大醫王,以及視病如親的震撼,讓他在醫療教育的人文下學習成長。(攝影/謝准昇)

透過演繹,我看到許多醫師投身於慈濟,利用時間進行義診和照顧病患,這些前輩對我來說是一種方向,指引我未來要成為什麼樣的醫生。

身為即將進入臨床的醫學生,我既期待又害怕;期待終於能將所學知識化為實際行動,卻也害怕所學不夠,無法徹底幫助病人。不過從畫面中看到醫師前輩們,如此奮不顧身的用心治療病患,更激勵著我要更加努力,以他們為榜樣──願成為仁醫仁術的醫生,讓自己無愧於病人、無愧於自己!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