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姝樺(竹南/明汎);編修/簡毓嫺
九二一地震時,我還是一位學生,在地震發生當下受困苗栗,無法與家人取得聯繫,內心驚恐萬分。由於老家距離集集非常近,家人下落不明、生死未卜;經過一天後,電話總算恢復,聯繫上家人後,我這才安下心,感謝諸天仙佛的保佑。
據哥哥轉述,他當時騎車進入集集,眼前房子毀損,滿目瘡痍的景象,讓他嚇到腿軟;而我透過新聞,看到一具具被抬出的遺體,每天都以淚洗面......
◎ 十一奉獻精神 開啟慈濟因緣
南投市埔里大愛村921地震簡易屋援建工程。(1999/11/22;攝影/賴麗君)
後來,學校慈青社招募學生到災區協助重建,我二話不說,號召五位同學一起前往埔里蓋大愛屋。雖然我們在雨中搬了八個小時的磚頭,但心裡卻法喜富足,因為我平安,我可以付出。
我自苗栗讀書以來,皆半工半讀,並跟隨基督教的「十一奉獻精神」,只要每個月有賺三千元,我便匯三百元給慈濟;賺五千元則匯五百元。後來到臺中念研究所,畢業後又到苗栗科學園區就業,中斷了捐款一段時間;直到結婚嫁至新竹後,我主動聯繫慈濟,又開始當起慈濟會員。
那時,我曾經歷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衝擊,放無薪假無處可去的我,跑到現在新竹靜思堂(當時還是工廠)做環保,還留下我的電話想要加入慈濟,但始終因緣不成熟。二〇一四年搬到竹南,由於治病認識了甘玉林師兄,便主動和他說想加入慈濟;就這樣,開始了我的培訓之旅。
◎ 孩子教育問題 投身課輔團隊
為照顧戶暨居家關懷戶子女舉辦課輔。(攝影/李明霂)
二〇一六年臺南地震,我前往災區送慰問;由於人生歷經過兩場地震的震撼教育,著實讓我體驗到什麼是無常。
二〇一七年受證後,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讓我很頭疼,親子間每日劍拔弩張。一天讀書會時,甘師兄建議我:「想要小孩好,就把小孩周遭的環境及人一起變好!」因此,開啟了我進入孩子班級講故事的因緣。
每週十分鐘的簡短故事,卻要花上好幾個晚上來準備資料;故事結束後,還要與時間賽跑趕著上班。
老師看我如此投入,便開始與我有著密切的聯繫。我的第三個孩子就讀竹興國小,這是一所弱勢家庭比例佔四分之一的學校,學生人數不到三百人。由於訪視個案有很多是念竹興國小的孩子,在我深入學校之後,才知道原來有這麼多的問題家庭與孩童;因此,我決定更深入了解,想協助孩子改變命運。
我和校長提議,想幫孩子們進行假日課輔,而校長也欣然答應。就這樣,我帶著全家大小、朋友和同事,組成一個課輔團,每週幫孩童課輔。點心與試卷的費用,也都是和同事募來的;執行為期一個學期後,偶然之下,我當上了家長會長,因此與校長在教育上的聯繫更為緊密。
◎ 馳援土敘地震 結合師生力量
志工陳姝樺表示,希望藉由此次機會能夠打開善舉之門,讓更多年輕人看見慈濟。(攝影/林瑞合)
今年二月十一日,我參與合心和氣研習營,與組長一同討論規劃竹南年度活動。由於土敘地震災情嚴峻,所以大家共識為土耳其募心募愛。當時一個起心動念,想將學生元素融入,並思考如何讓竹南年輕人「看見慈濟、認識慈濟、加入慈濟」;於是,我先用家長會長的名義,開啟了拜訪校長之路。
我先與竹興國小校長談過後,讓我有勇氣繼續拜訪其他學校的校長。在我親自拜訪並說明此次為土耳其震災送暖活動後,共有四間學校共襄盛舉,校長們都非常熱心協助並積極響應,讓我充滿了無比的能量。
獲得校長的首肯後,第二次拜訪便以慈濟身分邀約組隊長,親自送邀請函給校長們,也與他們相談甚歡;校長更允諾,未來骨捐驗血、淨灘等等活動,都可以結合學校的學生。此話一出,讓我們更充滿活力,未來可以和社區及學生更為親近。
◎ 社區共善共好 年輕人齊參與
大同高中同學為馳援土敘地震,大愛共善救拔苦難募心募愛的活動盡一分心力。(攝影/林瑞合)
「共善、共振、共好」活動,總共有一百四十人次的學生及二十個社團參與,參加人數真的非常的踴躍。儘管籌辦活動的過程中,有許多的辛酸與委屈,但當天看著孩子們在舞台上熱情表演,臺下父母及同學的吶喊聲,那股青春活力與社區共善的溫暖,讓我不禁在表演的剎那,感到熱淚盈眶......
我們真的做到了!讓竹南年輕人「看見慈濟、認識慈濟」!
很多人問我:「妳是怎麼號召到這麼多人的?」
我回答:「我只有想著如何把學生帶進來而已,成就要歸功校長及老師的協助。」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平常點點滴滴與學校結下的善緣,自然有龍天護法在暗中幫忙;事情不要想得太複雜,心寬念純,做就對了!
藉由此活動,結合當地學校學生,並加入青春活動的元素,讓參與義工的學生們上街募款,志工們都稱讚孩子們態度積極,充滿活力朝氣。
我們打開了一條通路,一條年輕人的路;未來的志工菩薩種子已經種下,有一天因緣成熟時,他們各個都是未來的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