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歷史記錄者的真誠與使命

0觀看次
A- A+

撰文/寧蓉(明靜/花蓮)
攝影/童安慶

臺北關渡靜思堂「水向上游」的水面下,浮現全球百年大事紀,以及應社會需要,慈濟的行善足跡,湧泉逆流而上,具有深層意涵。

中午時分,正埋頭整理採訪資料,一位資深師姊匆匆走來,一臉認真地分享她在上人會客室的感動,「上人對弟子觀機逗教,『要用真與美,來表達善。寫(慈濟)歷史要真誠,原汁原味,要很真實的歷史紀錄 。』」

感受到她的真誠,送她上車離開,回味著她剛剛講的話。我站在原地望著遠去的車影,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真誠」是什麼?「原汁原味」又是什麼?「要很真實的歷史紀錄」代表什麼?除了字面意義外,上人更深層地想要傳遞什麼?教我們什麼?

想起一個歷史上非常有名、極具濃厚悲劇情節的故事,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很好的啓示。

※※※

讀過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春秋時期」之所以有那麼多關於死亡的故事,是因爲那個時代的人,尤其是能夠進入《左傳》記錄中的人物,都有他們自認高於生命的「原則」。而凸顯人如何死、爲何死,最能夠表現那些「原則」,及他們看待原則的「態度」。

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重新理解,有一則流傳很廣,可能很多人讀過、知道的故事。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齊國發生了嚴重的弑君變亂,齊太史(負責記錄歷史的人)如實記錄:「崔杼弑其君。」大權在握的崔杼看到太史這樣寫,他當然很生氣,於是將太史殺了。

太史是世襲的工作,這人死了,換他的弟弟來擔任。仍然直書:「崔杼弑其君。」結果崔杼把弟弟也殺了。再換更小的弟弟,一樣還是寫:「崔杼弑其君。」崔杼一怒,再殺一個。

連殺了三個,只剩下最小的一個弟弟,卻仍然還是不退讓,繼續寫:「崔杼弑其君。」崔杼殺不下去了,「乃舍之」(只好無奈地接受了)。

《左傳》的作者左丘明,是魯國著名的史官,爲了讓後世的我們感動與感悟,他接著寫「南史氏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意思是,在鄰國同樣擔任太史工作的南史氏,聽説齊太史一家快要被崔杼殺光了,連忙帶著自己的書寫器具趕到齊國,要繼續將「崔杼弑其君」的記錄留下來。當他確定這件事最終被如實記錄下來了,才離開齊國回家。

這則故事過去通常被引用來彰顯中國人對於歷史的重視,尤其是秉筆直書的「原則」,和歷史記錄者的「責任與使命」。作爲一名歷史記錄者,就算明知會送命,也還是照實寫;他是如此慎重,且認真地看待這份書寫歷史的工作,更是真誠地付出努力去完成。

此外,我們還能從故事中理解另一層意義:爲什麼歷史、史書如此重要?為什麼兩千五百年前的時代,會以一本孔子所著的歷史記錄——《春秋》來命名,而稱之為「春秋時期」?

因爲人如果爲了他所堅守的「原則」而死,死了就無法為自己記錄,就沒有人知道他爲何而死了,但他的精神則是高貴的!要讓他死得有意義,就需要相應的另一套價值──後人有強烈的義務觀念,覺得應該為死去的人記錄他的「原則」。

歷史其中一個作用,就在保存人如何死去的記錄;尤其要保存那些為達成使命獻身的人的故事,讓他們不被遺忘。而歷史的終極任務,不只要記錄發生了什麼事,更是在教我們認識人物,再從那些典範人物身上,學習和體會人格的價值。

左丘明用來彰顯這個「原則」的故事,兩千五百年之後讀來,仍然如此鮮活、如此震撼人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