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靜思,改變了我的孩子——我兒小釩讀《心鏡・心境》

0觀看次
A- A+

閱讀靜思,改變了我的孩子
                 ——我兒小釩讀《心鏡・心境》

圖:Irene・顏 莉
口述:Irene

今天到孩子房間,正要借用小孩書桌書寫時,回頭瞥見書架上的一本小書——《心鏡,心境》,「咦,這不是之前跟我借去的書嗎?」

《心鏡・心境》這本書是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的法語選輯,我之前看過幾則,十分喜歡。孩子當時跟我借書,我跟他說了一句:「大寶姨說很好看喔。」大寶是我的姊姊,跟孩子感情很好。孩子一聽,也欣然地把書借走了。我拿起書,坐在床上,翻看一會,接下來令我大吃一驚的事情發生了。

瓦斯爐沒關?不是!是我兒小釩竟然在書上畫畫畫——使我驚嚇的不是他亂畫,而是他畫重點。

面對這樣佛法相關的書籍,一般人也要靜心才能讀下去,而小釩今年只有12歲,是個小六生。如果你知道他在六年級之前的種種脾性,就不難理解我為何如此感動和訝異了。

小釩從小性子直爽又急躁,說話不中聽不自知,被欺負時,選擇的方式是「你來我往」,你給我一拳,我也還給你一拳。雖然我和先生都教他,被欺負或有狀況時,要告訴老師,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的。但他總是心中不平:

「為什麼他可以打我,我不能打回去?」
「因為打人就是暴力,是錯誤行為,我們不應去做錯的事。」
「那為什麼他罵我,我不能罵回去?又不是我先開始的,每次都我被處罰。」
「因別人打你或罵你時,沒有人看見或聽見,但你還手和還口時,大家都看到。」
「不公平。」
「所以媽媽才叫你要跟老師講,老師會有辦法。」

【莫隨惡業流轉】
緣可造、業不可轉,
大環境是緣,能結好緣就不會造惡緣。
對人微笑就是結好緣,包容別人就是不要排斥,
除了外在不能有看人不順眼的舉動,
內心也不能有看人不順眼的念頭。
若為一念心結打不開,
就做出看不開或傷害別人的舉動,不但折磨家人,
更傷害自己,這就是糊塗的人生。

我也常跟孩子們說,「我們平日要與人結好緣,見人點頭微笑,不要常常臭臉。」
「可是,有的人講話讓我聽了就不開心。」
「可是你是否也想想,自己講話有讓別人聽起來不舒服嗎?」
「.........」
「我們希望別人怎麼對我們,我們也要先怎麼對別人呀。」

這幾年來,我一邊在家照顧兩個孩子,趁空檔時間偶而接課黏土教學,但面對小釩的言行舉止,在學校總有層出不窮的狀況,我也常被找到學校去和老師談話。我常常鼓勵兩個孩子,但就是小釩特別地讓我傷腦筋,他的情緒控管和自己過不去的情緒,常常讓他在學校和家裡說爆就爆,弄得親子間關係緊張,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尤其在學校如果遇到分組活動時,小釩總是落單,因為沒有人想跟他同一組,當媽媽心裡又急又難過,可是除了勸告他改變自己的言行,又能有什麼辦法?即使不會動手,但有時小釩一急,講話難聽甚至爆粗口,這樣的個性,不論何時何地都很容易與人起爭執。

【清淨自己的身、口、意】
一般人遇到意外事件,
都以為自己是受「業報」的牽連。
其實,業有善、惡之分,我們要努力修惡為善。
如一位惡口的人,
應訓練自己平常口吐蓮花、口說好話,而不是禁口。
若只是口中禁語,心中仍積存人我是非的念頭,
惡業則愈來愈重。
佛法要落實在生活中,
我們就要從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做起,
如此身、口、意三業才能清淨。

記得三、四年級時,我常到學校,因輔導老師與我對談後,邀請我參加學校的讀書會,老師提醒了我,我們所看到、所提到都是孩子錯誤的行為,其實我們應該想想,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而不是那個錯誤行為的本身。這麼一想,我也感到自己也是有問題,應該多學習,或許下次看到孩子的行為時,我要重新思考,修正自己的想法和作法。一路上我們進步一步又退步兩步,在這進退之間,父母和小孩也正在學習成長和改變,雖然慢了些,但至少知道往哪走就不慌。

直到六年級,小釩有天跟我說:

「媽媽,好奇怪噢,妳知道嗎?以前都沒有人要跟我同一組,現在要分組時,大家都要找我耶。」
「媽媽你知道嗎?班上同學自動找我組隊參加祥儀機器人大賽耶~~」
(國中國小組第三名)

「真的嗎?真替你開心」我一邊摺衣服,一邊感動萬分,微笑地看著專心畫畫的小釩,真是太開心了,似乎過去的努力正在漸露曙光。
小釩是個愛畫畫的孩子,卻也是個不容易安靜下來的孩子。能讓他安靜下來的,只有積木和繪畫還有車子,所以從小我就給他隨身小本子,讓他可以隨時畫出自己所思所想,我想這也是另一種穩定和抒發他情緒的方法。

而大概半年前,有天他老師也告訴我,小釩越來越有同理心,懂得替人家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後,又再次讓我大吃一驚。

之前小釩總是跟班上某位同學特別愛打鬧吵架,回家都會向我抱怨,那位同學回家後的情況也差不多。有天遇到時,我們聊了一下,我笑說:

「這兩個孩子常吵到不可開交,但又是最愛玩在一起,真弄不懂他們。」
「對呀!」那位同學的媽媽接話:「妳知道嗎?你們家小釩還救過我家兒子。」
「蛤?我怎麼不知道。」

那位小朋友的媽媽告訴我,有一天,小釩看到同學在玩盪秋千,那是學校新來的遊戲器材,同學越盪越高,雖然是坐在大網子上,但小釩總覺得同學盪得太高了,他察覺到同學似乎停不下來,小釩擔心同學可能會摔下來,竟然拔腿就衝過去,抱住衝下來的同學,減緩同學摔下來的力量以免撞到頭。老師後來也告訴我,小釩跟同學吵歸吵,但一看到同學身陷危險,卻是第一個上前用行動保護同學的人。

知道這件事情後,我曾問過他:「你知道你衝過去,自己也可能會受傷嗎?」
「是有可能,但我不過去的話,同學會傷更大。」

小釩讓我既感動又驚訝了,過去教他的,總以為沒有什麼改變,但現卻看到他加倍在成長與前進。

【發脾氣就是短暫的發瘋】
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而大發脾氣,
就像在發瘋一樣。
我們不要讓自己失控,
面對任何外境,都要心存感恩、善解、包容,
否則短暫的脾氣發作,
也會因次數的增加,而變成長期性的病態,
進而成為不幸的禍端。

這天晚飯後,我們一起洗碗,我告訴小釩,在他房間裡看到《心鏡・心境》畫線的痕跡。

「媽媽當時好訝異,也好開心,真的覺得你很棒!有在覺察自己。以前媽媽跟你說的話,都覺得你有聽好像沒聽,但看到你在書上畫線,就知道你都有,媽媽真是太感動了。」面對這麼感動的媽媽,小釩笑笑地說:「那我隨便畫的啦。」做媽媽的知道他這是不好意思了。

「發脾氣就是短暫的發瘋。」看到小釩自己主動閱讀與畫線的頁面,想起他以前一不開心,就整天不開心,看到誰就對誰鬧情緒,看誰都不順眼,而且還會言語攻擊。現在的小釩,雖然變得很懂事,但還總是會有生氣、哭泣、傷心的時候,這時我會請他到自己房間裡,他可以在房裡大哭大叫大罵,但就是不能傷害自己。

門裡的他如此,門外的我也是會難過,但我默默守候,有時聽到他憤怒的言語真的像發瘋一樣,牽引著我,我就會暫時離開,平復自己。等他打開房門後,我們就會平靜地好好說話。

「媽媽沒有這樣,你為什麼要說我?」我對小釩說:「你這樣說媽媽,口無遮攔,亂說一通,我如果聽進去,我也會很受傷。人與人都是這樣的。」

我感到作為媽媽,我也在學習安住自己,並協助孩子了解自己。暴雨過後就是天晴,漸漸的,小釩總會來跟我說他剛剛做錯或說錯的部分,主動向我道歉。

其實,不論他向我表達什麼,我覺得他願意跟我講就是一件好事。

現在的小釩不只自然、社會課程會自己主動去做好各種筆記,還會教小他一歲的表妹在課業上歸納重點。小釩五年級之前,成績都是全班中下或倒數,但六年級竟然主動用功到中上,還領了進步獎。

今年的寒假作業中,老師曾要他們寫三篇文章,其中一篇作文題目是:「寫給未來的我」。這大概也是他跟我借《心鏡・心境》這本書幾個月之後了,後來我看到這篇文章時,更感受到證嚴上人的法語,對小釩產生的影響。

孩子們寫「給未來的自己」,想的或許是未來的自己的「現況」,比如在做什麼樣的工作,或者擁有什麼物品與條件。小釩沒有寫未來的他要「做」什麼,他寫的是:

我希望未來的我能夠覺察自己,反省自己。未來的我可以跟同學好好相處,可以控制己的脾氣。以前的我,有很多做不好的地方,讓媽媽很不開心;以前的我,跟老師講話時的方式有很多是不對的,以後的我也不敢保證我會變得多好,但我會努力去做好我自己。

我很謝謝我的老同學蔡明清,因為她寄這本好書給我,為小釩帶來如此大的轉變,也慢慢學會了解覺察自己和同學結好緣,感恩。

窗簾隨微風輕動,看著孩子畫線的部分,我的心再度暖暖陽光般,煥發著平實的喜悅。

(文字/採訪:顏 莉)

《心鏡・心境》https://store.jingsi.com/product/80b880d4-a393-4360-9dc1-5b24649949e6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