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歡膝下】——《善男子善女人》讀後

0觀看次
A- A+

圖:靜思人文出版處

文:顏 莉


過完年又恢復上班,回到老家又離開了老家,繼續到外地求學或工作,老家裡團聚熱鬧的氛圍復歸於沉寂,有些偏遠之地更只剩下老人家一起......。

在花蓮「榮民之家」的老爺爺們,平日每每對望,彼此都滿布風霜;那一年,馬來西亞、美國、英國、非洲......等地的慈青回到花蓮,一起到榮民之家探訪,老爺爺們笑得好開心,像見到自家孫兒一樣。

很多爺爺沒有子女,即使有,也都不在身旁——不只遠在外地,而是遠在外國。因此過年時,家家戶戶慶團圓,老爺爺們只能繼續在榮民之家,彼此關照,如常生活。

**

海外慈青志工隊學員到花蓮榮民之家,南非慈青正與榮民爺爺話家常。(攝影/潘彥同)

當我們小的時候,父母有時會蹲低跟我們說話,讓我們不需時時仰視他們,這也是無形中的「身教」,讓我們學會平等、自重與尊重。在榮民之家裡,慈青們靠近老人家,也都會自動蹲下來跟爺爺們說話,或幫他們按摩,看得出來爺爺們感到更親近也更開心。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愛,無所分別,那麼世界何等美好。但是等一下,怎麼......似乎哪裡不對呀......

慈青們想到,與老爺爺互動時,也不知不覺想起家裡的爺爺奶奶,或是爸爸媽媽,想到自己平日在家中的態度,似乎未曾如此這般「承歡膝下」,長輩叮嚀多了,是愛的表達,但自己有時卻沒有多大耐性,思之一念慚愧,決定回家後,一定要「一反常態」,對家中長輩更多體貼與耐心。

常常看到、聽到慈濟的孩子特別禮貌懂事,或者去參加活動,回到家裡「變了一個人」,大抵就是像這樣在團體活動中,付出愛與關懷所帶來的改變。

***
過年大團圓吃年夜飯要再等明年了,在今年到明年之前,人在外地的我們可以
為家中長輩做些什麼呢?誠如證嚴上人說過,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都因為兒女出外,時刻掛念、惦記著,所以出外,要常常打電話回家報平安喔!」

是的,就是這帖思念處方箋,對你而言舉手之勞,對他們來說卻是無價良藥,想想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容顏,隨時視訊或「音訊」一下吧:)

記得上人的話之餘,也要照顧好自己的身心,落實防疫喔!

#靜思人文《善男子善女人》——更多發人深省的真人真事,給您更多精采直擊的人生點滴。

#靜思書軒:https://www.jingsi.com/index.php/stores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