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下幸福 擁抱希望

0觀看次
A- A+

撰文:明萌;圖片來源:freepik

「叮咚!」「您好!您的包裹來了!」

收拾心情,我「收」到了一個來自靜思書軒的包裹,裡面裝有素食者所需要的高蛋白粉、燕麥薏仁粉、綜合堅果等食物。

說到「收」,一般人直覺反應是什麼?就是收外賣、快遞、包裹呀!

年輕美麗的女子喜歡收花、收禮物、收情書;年長者,則在意收置、收納;商人,期盼收到現金、支票;農民們則喜歡作物大豐收......幾乎所有「收」各式各樣物品的人,大多數都是沈浸在愉樂的氣氛中。

但是如果場景改到醫院,收治病人就完全是不一樣的「風景」。

疫情之前,醫師們收治自己專長科系內,最好是年紀不大,經過治療之後可以快速恢復健康的病患。但是自從2021年五月疫情嚴峻之後,傳統SOP完全顛覆。台北慈濟醫院(簡稱台北慈院)內的醫師們,不同科系之間重新洗牌。

醫護同仁們跳脫框架,例如,內科加護病房醫師們成為主角,全心全意投入照顧新冠重症患者;而外科醫師們也沒閒著,與其他科室,例如放射腫瘤科醫師,鼎力支援座落在慈濟靜思堂的疫苗施打站。

特別的病人,不同的環境,改變的流程,滾動式的政策,「收」病人之後,醫護人員所承受的壓力、不安、緊張,跟病患家屬的希望、信賴、依靠,交互相應成生命的交響曲。

當台北慈濟醫院決定「收」治一位確診患者時,那可不是一般人收Uber Eat或是Food Panda 那麼簡單,而是一髮動全身啊!

婦科團隊在黃思誠副院長的領導下,張銀光產科主任及邱筱宸醫師,負責第一台新冠肺炎產婦手術;邱筱宸醫師負責第二台新冠肺炎產婦手術,二次手術母子均平安出院。

身心科陳主任則表示,收治的確診新冠病患裡,就有身心障礙的病人。在照顧過程中,病房內常上演「全武行」、「機智對決」等真實情況。在白衣大士及醫師們用菩薩心、耐心及細心,最終病患安康出院。

這段期間,醫護同仁們進入他們醫療生涯中,永難忘懷的一個篇章。

如果您是院方,遇到了失智,難以受控的確診病患,或有多種慢性病又染疫的年長病患,又或同步有六位需要插管的重症病患,您會怎麼做呢?

「收」與「不收」病人,潛藏著天意,考驗著人性,刻畫著智慧。

到底是什麼樣的動力──
讓台北慈濟醫院醫護同仁們,心甘情願,轉化辛苦為幸福?
在院方一聲「收」之下,全院一條心,個個全力以赴,使命必達的完成收治900多位確診病患的壯舉?

這一切都來自拳拳服膺於證嚴上人的殷殷教導,醫療使命是「守護健康,守護生命,守護愛。」

五十多年前於花蓮初修行時,不願意收在家弟子的證嚴法師,如今卻弟子滿天下,這又是什麼樣的轉折呢?(註1)

因不忍衆生受苦難的大悲心,牽引起當年證嚴法師不捨得離開花蓮的因缘,以及靜宏師姊等三人苦苦的請求之下,因成果熟,開啟了「收」靜思弟子們的第一步。一念轉,牽動全球234個國家地區。

醫師們勇敢地收治確診病患,扛起對寶貴生命的重責。師徒之間,心靈相通,醫療方向,利益群生,拔八大苦之極最——「病苦」。所做一切,以「人」為本。

喝著濃郁的熱燕麥薏仁,裊裊細煙,伴隨著腦海中浮現台北慈院醫護人員們忙進忙出的菩薩身影。

收到「食物」跟收到「病患」或是收「弟子」,這修行的境界,距離有這麼的遙遠!猶如凡夫地到成佛的境界。

而這條菩薩道路,只有踏踏實實走過的人,才能深刻體切的了解其中的真空妙有。

再次向全世界的醫護人員,致上最深最深的感恩。因為有您們「收下」人間幸福,帶給全世界人們希望的未來。

(註1)1966年,印順導師要調派證嚴法師去嘉義的妙雲蘭若當住持。有30 位的家庭主婦們,群起寫陳情書給印順導師,希望留下法師在花蓮。同年好因緣,靜宏、靜緣、靜念,三位師姊們懇切的請求皈依在證嚴法師座下。原來不收弟子的證嚴法師念頭一轉,「如果有因緣,可以有一群人,家家彌勒佛,人人觀世音。若有500 位會員,這就是一個觀世音菩薩。」但是做我的弟子,必須要「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資料來源:2001-4-17資深委員座談)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