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集有緣人的法華鐘聲

0觀看次
A- A+

撰文:寧蓉(明靜)
攝影:寧蓉、編輯組

生命中,一定有一些與生俱來的東西,在冥冥中指引你,一點點靠近,一步步前行。

一對穿著普通的中年男女,下午時分,手牽手的慢慢走進書軒本店。

「菩薩好!」本店同仁黃映掬熱情的迎上前。

「師姊好!」客人禮貌回答。

「我們想要買鹹粥及泡麵。」女士提出需求,於是黃映掬引導客人來到淨斯資糧陳列區。

先生一陣東張西望後,緩緩的踱步到了法品陳列區。隨手拿起一本【高僧傳】系列叢書,翻翻後放下,換另外一本翻翻再放下。

「菩薩,有興趣想要瞭解一下嗎?」我趨前靠近他,輕聲問。

「不知道耶,沒讀過。」先生轉過身,有點猶豫但不拒絕的眼神。

我說:【高僧傳】裏,天臺智者大師、六祖惠能、鳩摩羅什、唐僧玄奘等的傳記,是我愛讀的。其中記載智者大師的故事,有一段我很喜歡,與您分享。

大師17歲那年,在一次拜佛時忽感恍惚,有如夢境:他看見有一座高山面臨大海,同時看到山頂上有一位僧人正在向他招手;相會之後,瞬間便到了山麓,進入一座寺院中,他看到自己所造的佛像就在裏面......

隨著年齡的增長及因緣的輾轉牽引,大師38歲那年,心中漸漸升起心向久聞其「幽勝」之天臺山的願望。於是,他遣去門人,決定離開喧囂的金陵,前往天臺山「展平生之願」。

那時,天臺山住著一位青州來的高僧定光,他已經在天臺山住了三十年。在智者大師抵達天臺山的兩年前,他就對當地的山民說:「二年以後有一位大善知識要到這裏來,你們應該種豆造醬,編蒲草為席,蓋一些新房子,用來迎接這位大師。」

終於,在陳太建七年(西元五七五年)九月的秋天,智者大師和弟子慧辯等二十餘人,水一程、山一程,歷盡艱辛,來到了朝思暮想的天臺山。定光禪師歡喜迎接,並問道:「你還記得早年我曾在夢中對你招手接引的情景嗎?」

大師感到非常驚異,這才領悟到自己早年的夢不是幻象,而是真實的存在。

大師抵達天臺後,入住在定光禪師的住所。晚上,忽聽到空中有鐘鼓大磬的聲音,響遍山谷,久久不絕。定光知道大師的法緣就在此地,以後的講學及徒眾定會日盛。這是召集有緣人的鐘聲呀!

大師於是在天臺山住了下來,開演了天臺法華宗,成爲佛教八大宗之一,智者大師也是使佛學中國化的第一人。

據説,大師乃是藥王菩薩乘願而來。

他小時候就喜歡到寺院遊玩,對僧侶執禮甚恭。七歲時,一些師父看他聰明伶俐,就教他念《法華經 普門品》,讀過一遍,他就會背誦了。

大師20歲受比丘戒,於23歲時抱持輕生重法、「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精神,冒險穿越戰亂危險的境地,前往河南光州大蘇山拜慧思禪師為師。慧思一見到他就說:「過去我們曾一起參與世尊在靈鷲山宣説《法華經》的法會,因有這樣深的宿緣,你涉險來到這裏,我們又得以重逢了。」

師徒一見如故,如過去世因緣深植。

我的師父--證嚴法師,今世一代高僧。年少時因緣際會,在寺院偶遇《法華經》,當即歡喜請購下來。徹夜研讀,時時禮拜,終身奉行。

這套慈濟的故事叢書《靜思》《善護》《心蓮》《點燈》,是我的最愛之一。它以「編年」為主,將超過半世紀的慈濟足跡,用紀實文學形式呈現。

而慈濟的所謂「四大志業」,也是因爲慈善才蓋醫院、因爲醫療而辦教育、因爲教育而需要人文傳播。法師曾表示,自己因「不忍他人受苦難」,總是「自不量力」。慈濟50多年來積極在做的事,就是從最根本的人間最需要的慈善開始。「五毛錢也能救人」的點滴愛,讓大家溫飽,孤老有依。

法師儘管一無所有,借住普明寺,仍單純而堅定的和弟子克勤克儉生活,克服萬難推展慈善。慈濟功德會成立第二年,一個月的濟貧基金才一千多元,卻花了四千多元為失明的阿拋伯,打造堅固的磚瓦房,讓他安度生命的最後四個月,且料理其後事。

時年26歲的法師,深受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悲願啓發,發心把佛法推入人間。因此他走入人間苦難深處,以身作則帶動追隨他的弟子們,希望啓發每個人潛藏於內心的一念慈悲心,讓人人都能成爲有求必應的「人間菩薩」。

法師目標明確──不只濟貧,更要救心。「人心不淨化,誓不休息!」是他的深宏誓願。儘管一路艱難坎坷,但法師無怨無悔,勇往直前。每每以身示範「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菩薩精神。

佛陀在《法華經》中提到「菩薩行」,是理想,也是教育,但在當年時空背景下難以實現。兩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證嚴法師信佛所説,懷抱「慈悲濟世」的法華精神,投身滾滾紅塵。50多年如一日,透過「做就對了」的堅定意志,實現了種種「不可能」。

我們祈願每一位有緣閲讀者,能讀誦瞭解:從一個人、一念悲心開始,感動、帶動一個又一個的志同道合者;整部慈濟史,是無數人奉獻心血共同織就,是無數生命故事交織而成,有血、有淚、有汗;每一段動人故事背後,都是無條件、無所求,純淨無私的「愛」。

「師姊,你講得很歡喜,我聽得好高興。」先生如獲至寳的興奮表情「你推薦的我都要,我要好好的瞭解。對了,不是還有一位叫什麽『什』的高僧嗎?」

我問:您講的是「書紅人不紅」的【七佛譯經師】鳩摩羅什。

「什麽叫書紅人不紅?」先生一臉疑惑。

我說:什師一生飽受戰亂、顛沛流離,仍戮力譯經。譯出了華人地區民間「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而傳誦千載的《妙法蓮華經》、《金剛經》、《阿彌陀經》等絕世佛典,其譯文「信、達、雅」兼具,較其他人的譯法更優美流暢、清晰而富文學性,才能讓諸多佛典歷經一千六百多年傳誦至今而不輟。

然而,《妙法蓮華經》箇中之妙,卻是於什師圓寂百餘年後,方由隋代的智者大師發揚光大。

「這本我也要!你剛剛講的,一心弘揚地藏法門的蕅益智旭大師的傳記也要。今天路過這裏,不知爲什麽就進來了,結果......真是有緣。」

「真是有緣」的感嘆,讓我又一次想起上人曾經的感慨:「過去,我們一定在一起參與佛陀在靈鷲山宣説《法華經》的法會,才有這樣深的宿緣,今世的菩薩道上,我們才得以重逢。」

而在智慧追求的道路上,只有有緣的人才能聽見空中遍響的法華鐘聲,也才能為鐘聲所召集。

(筆耕團隊 精舍筆記)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