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回得去嗎?

0觀看次
A- A+

撰文:張麗雲
圖片來源:慈濟全球資訊網

「二十幾年前,這裡的草,高到駱駝駝峰;二十年後,現在這裡遍地找不到一滴水......」

一位阿富汗牧人,四處在找水,他養的駱駝,用嘴使力觸翻著沙漠,卻連一根仙人掌芽的影子都難尋。駱駝不知道,為什麼牠一向熟悉的仙人掌、胡楊木等荒漠植物不見了?什麼時候,河川、溪流在牠的世界消失了?

據報導,阿富汗內陸並不是一直都缺水,它曾是亞洲的農業重鎮,有大量冰河注入這裡的湍流。然而長達四十年之久、不間斷的戰爭,現在情況改變了,一片片黃色的大沙漠,人們每天眼睛一睜開,就到處找水。

那天,從大愛臺看到這一則新聞,自那一刻開始,百般的思緒,翻湧而上。

二十幾年前才多久?那不過是九二一地震發生的前後年代,我們都還記憶猶新。當年,以大臺中來說,還沒有外環高架道路,也沒有所謂三號、四號、六號高速公路;大甲溪、大安溪清澈、溪水洶湧;都會區外圍一片片綠油,春耕時節,灌溉水嘩啦啦,流過田埂、漫過稻田,白鷺鷥如一架架的翱翔機,停泊在田中央,緊隨著耕耘機啄食、嬉戲。

二十幾年後的今年四月,在臺灣,政府停了灌溉水,白鷺鷥在半空中翱翔,問著:「為什麼沒有水了?怎麼不犁田了?」

因為,去年(2020)發生了一件不尋常的事,沒有颱風登陸,下雨機率變得愈來愈少,臺灣陷入五十六年來最嚴重的乾旱。許多水庫的蓄水量不到百分之二十,有些水庫的水位甚至低於百分之十,淤積沙土裸露,水生植物趁機茂盛竄出,就像一座座水森林。

從春天開始直到夏初,半滴雨水不入土,政府緊張了,實施限水措施,寥寥幾部挖土機,在溪底開始清除水庫的淤積泥沙。六月初,一場及時雨,來勢洶洶,水位滿檔了,緩解了老天爺給予臺灣人的考驗。水庫的挖土機跟著退席了,它以為水位會永遠滿檔。

就在此時,不斷飆高的疫情聲浪,蓋過缺水危機的警訊。政府呼籲勤洗手,人人安分守己守在家中,馬路上少了車輛,取而代之的快遞餐食摩托車,左彎右拐、蛇行、疾駛,令人心驚膽跳。

三個月後,疫情緩解,人們報復性的玩樂,一次性的餐盒一車一車被載回,塞滿環保站,無路可走。白髮蒼蒼的環保志工,有工作可做、有地方可去、有朋友可聊,歡喜雀躍、臉上綻放快樂、天真的笑容。這般的世界,卻有那般的兩樣情?

三十二年前,上人即呼籲做環保,讓這顆美麗的星球永續生命;上人還說,水是大生命,不要讓這個世界的最後一滴水,卻是人類的眼淚。這是何等的睿智與遠見。猶記得今年年初,上人不斷開示,該如何省水,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說用水的觀念、方法。

慈濟人曾經把省水當作一項活動來辦,到處勸導會眾跟進、學習。活動過了,我們是否把這件事當作運動?洗菜水澆花、擦地,二次再利用?上人也曾要我們減碳、少吹冷氣、多走路,我們有否把它落實在生活中?老人家一再叮嚀,難道他不累?上人也曾自我解嘲,我們可能會認為他為什麼老重複說同樣的話?會不會讓人感到厭煩?我們可曾問過自己:「我們把每一件上人期待的事,當作一時性的活動或運動?或是當下跟著做,離開大門後又是另外一種生活模式?」

上人說,他所說的話都是正語,他要我們有正知、正見、正思惟、正信、正念......這些不是口號,是活生生的生活教育與準則。簡簡單單幾句話,句句深藏玄機妙法,從上人發願救拔眾生苦的初發心,直到現在,身已老邁、體力漸衰,當初的信念,始終不變。

二十幾年前,偶爾來場颱風,少見地震、洪水、大火;二十幾年後的現在,天災地變成如常。有時候一天內,好幾個國家同時發生森林大火,或同時發生水災、地震,而這波疫情的波及,讓這個地球僅剩的淨土幾乎是零。不管天災、人禍,都與環保、生態有關,生態不平衡,四季就不協調,地球罹患重病,需數十年、百年的休養生息才可痊癒,我們還回得去嗎?

慈濟五十六年了,不論我們是哪一年進來,哪一刻開始聲聞上人法語與叮嚀,唯有一法,好好深藏這些寶藏,生生世世善用這些法財,再布施度眾,如此,也許這顆美麗的星球才會為人類而留吧!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