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積飯糰備料花絮

0觀看次
A- A+

文圖/陳秀嫚

午後,彰化靜思堂B1寧靜的廚房裡傳出叩叩叩的聲響,一時間人聲鼎沸,開始熱鬧了起來。

「民以食為天」,「吃」是一件很自然,也是必然的事。慈濟的大小活動,總會適時供應餐點、茶水,是一分恭敬誠懇待客之心。

每次活動,少說十數位,多至上百,共同圓滿此一「幸福」的任務,不求檯面上的聚光燈、耳不聞讚歎的掌聲,只有默默的、專注的、歡喜的......聽主責窗口與香積團隊說今天有多少人要用餐,要備多少食材的料......大家便各司其職,洗菜、切香菇丁、紅蘿蔔丁、毛豆、鷹嘴豆、皮斯等等。一旁則堅守爐灶,煮出當天需要的飯量,爐灶紅通通的火像似點燃自己,照亮別人、養飽溫暖人人的胃!

一群埤頭區志工,正在為十一日的社區歲末祝福的香積飯糰做前置備料,預備做一千多份。紅澄澄的紅蘿蔔在志工手裡熟練地切成丁。

另一邊的幾個志工切的是香菇,不遠處爐子上冒著白煙,「那個是鷹嘴豆,用蒸的比較Q,昨天已經先泡水泡了一個晚上。」陳金桂說著,只見她一會兒東,一會兒西地忙著張羅。

只要埤頭區有香積勤務,就一定會看到陳金桂,72歲的陳金桂對於要準備幾千份的備料,早已得心應手,這也是她從九二一地震到災區煮香積開始,一路走來邊做邊學的經驗累積。

「當季有什麼就煮什麼,有菜也要有滷的『鹹母』!我曾經煮過二千多人份,到菜攤採買菜,老闆也會告訴你約抓多少菜量就夠。在九二一的時候每天去煮,那個菜攤老闆聽到是慈濟要到災區的,豆芽菜、青菜一包一包一直塞,說不用錢。」金桂(上圖,左排後三)淡然地敘述著,備料對她而言並非難事,團隊精神比較重要,似乎一切都很自然,該做的就去做,該學的就去學。

「洗米的水不要浪費喔,要重複一直洗,洗過的水可以再拿來洗另一鍋的米,直到第三遍,第三遍的水再拿來洗第一遍的米,第一遍的還可以洗菜,可以去髒污。」李鳳珠對正在切香菇的師姊分享洗米經驗,聽起來像繞口令般,這是從靜思精舍學回來的省水妙法。

說著說著,她一轉身,將紅蘿蔔丁倒入煮著熱水的大鍋裡,「這邊不能放東西喔,不然會很熱!」她邊攪拌著鍋裡的紅蘿蔔,邊交代著一旁的師姊,不能在煮菜鍋的邊緣放任何東西。

「料要炒香,最重要的是香菇,炒香再來拌飯糰才會好吃!」
「毛豆燙好要泡冷開水滴一些油,才不會變黃!」陳金桂正在將蒸好的鷹嘴豆撈起,豆子散發的香氣令人不禁讚歎,果然蒸出好味道。廚房裡總能聽到經驗豐富的做事訣竅。
「八杯白米加二杯糯米,用八杯水這樣煮起來的飯糰香Q好吃。」
「有加糯米啊!」

最簡單的事必有最深刻的法,小小一個飯糰,備料的用心能讓飯糰的美味加分,眾人的合和互協,更添加了愛的成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