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呼吸

0觀看次
A- A+

文稿:魏玉縣
攝影:歐明達

2021年11月21日上午,是中區第四聯區與第六聯區的歲末祝福。2095位慈濟人在臺中靜思堂演繹「法華七喻」中的〈藥草喻〉和《法華經‧序品》的〈彌勒問〉。

渾厚的唱誦聲與優美的旋律,迴蕩在偌大的講經堂中,瞬間讓在場的人,身心靈都浸潤在莊嚴殊勝的法海中。

面對舞臺右方演繹的師姊們,手中持著長長的竹棍,內裝著小石子,配合經藏演繹的曲目,不時上下轉動竹棍。此時,隱隱約約可以聽到悅耳的「雨聲」流淌出來......上人說,「竹筒也會有音樂,而且發出大自然(的聲音),就像大地呼吸。」

配合〈藥草喻〉的經藏演繹,將「雨棍」上下搖動或翻轉,所發出的聲音配合音律,讓人很容易聯想到,「這就是下雨的聲音,是大地的聲音。」

第六聯區活動組的林淑真說,這是「雨棍」,又稱「雨笙」,相傳是居住在南美洲亞馬遜河一帶的原住民聚落,用來祭天求雨的法器。

「三草二木 一雨普潤 法雨滋潤 平等饒益」是〈藥草喻〉中所描述的境界,「這個『法雨』的滋潤是很溫和,而且是可以浸潤到我們心中的。」林淑真提到,「但要如何呈現這『法雨』的雨聲呢?」活動團隊一直思考,如果是用平常的音樂來替代這個雨聲,可能比較沒有臨場感;如果要去錄製大自然的雨聲,又要找到適當的時機。

這時,團隊中的廖文雪就提出來,「南美洲有一種樂器,是在祈雨的時候使用的『雨棍』。」有了這個發想,大家再共同思考,「這雨棍要怎麼做呢?」團隊於是上網查資料,幾經討論、思考,決定仿造雨棍的製作方式,用大自然中就有的竹子和小石頭來做。

他們找來與成人等高的竹筒,把竹節鑿通,在中空的竹筒表面,鑽出螺旋型的孔洞,每支竹筒大約鑽有二百個洞。他們從洞口放入小石頭,再插入竹籤,也封住洞口,竹筒外表則用細砂紙打磨、上漆,兩端最後用麻布封口。

雨棍上下搖動或翻轉,小石子就會撞到竹籤產生彈跳,或互相碰撞而發出聲音。這些聲音配合演繹的音律,讓人很容易聯想到,「這就是下雨的聲音,是大地的聲音。」林淑真表示,「團隊以這樣的創意發想,讓與會的師兄姊們,能夠自然地沉浸在『法雨』當中,讓整場入經藏的氛圍,就如同身在身處大自然當中。」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