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陳美羿;攝影/楊國華
那一天,送潘明水師兄到靜思堂分享,突然看見一位穿著黃色僧服的出家人也在聽課。一個念頭起:泰國來的法師?趕緊趨前問訊:「您是靜相師父嗎?」
「是的。」法師含笑回答。
我說:「終於見到您了!我一直在期待這個因緣。」
去年我寫過一篇「泰國道德中心到慈濟取經」,知道靜相法師是促成此事最關鍵的人物之一,但是一直沒有機會遇見並訪談。
我請求法師給我時間訪問,「沒有您,道德中心也不會認識慈濟。」
法師謙虛道:「沒有啦!我只是點一個小火苗而已。」
小火苗?殊不知一個小火苗可以發展成「熊熊大火」,如今泰國的「慈濟熱」已經「如火如荼」了。這個現象,勢必在泰國造成巨大影響;對慈濟而言,是一種殊榮和肯定,也將讓慈濟更加警惕用心,要成為一個「國家」來學習的「典範」,能不更加戒慎恐懼嗎?
※調皮的孩子面對「爸爸」
晚餐之後,與素梅師姊再到靜思堂找法師,並找到489期的慈濟月刊,翻到「泰國道德中心慈濟取經」那一篇,我跟法師說:「當初寫好這一篇報導,慈濟月刊就要刊登,但我認為只採訪到慈濟志工,沒有因緣遇到您或那拉娣教授,是不夠的。」
我翻到幾個方塊,說:「後來有大愛同仁去泰國做電視的採訪,寫了相關的文字報導,相互搭配,我才讓月刊刊登這篇文章,請師父指導。」
法師看到月刊裡自己的照片,不覺得笑起來,接著他一個字一個字的念出來。法師是泰國的華裔,來台八年,華語文學得很好,聽、說、讀、寫都沒問題。
文章裡寫泰國已經有十幾個團體來過,法師補充說:「現在已經超過三十團了。」
讀著有關泰國慈濟人用心辦茶會接引有緣人的部分,法師讚歎:「這些我都不知道,很難得啊!」
文章中寫慈濟人去參訪曼谷的佛教團體「善地阿索」,巧遇拉撒米教授那段,法師說:「我就是在善地阿索出家的;拉撒米教授去慈濟,是我帶她去的。」
「真的啊?」我好驚訝。因為拉撒米教授也是道德中心到慈濟取經的重要「關鍵者」之一,而幕後推手還是靜相法師。
「我帶她們參訪台灣的幾個大道場,拉撒米教授對慈濟情有獨鍾,感動得不得了。」法師說:「對!她帶了慈濟英文資料回去,主動翻譯成泰文。」
拉撒米遇到志工之後,開始參加慈濟茶會,並力邀好友拉那娣來認識這麼好的團體。後來拉那娣擔任道德中心主任時,因為靜相法師的研究著作對慈濟著墨、推崇最多,不顧反對聲音,毅然帶團來台灣。
道德中心第一次來慈濟參訪,就遇上大颱風,無法降落,轉飛香港,第二天再來。法師笑道:「我們不怕,還是來了。」
寫到曼飄醫院院長吳進,發願要學習慈濟義診,為一萬兩千名白內障病患開刀,讓他們重見光明。法師歡喜說:「他已經完成了,接下來他還要做免費洗腎。」
講到森林學校落實慈濟精神,法師說這是泰國「有錢人小孩」的學校,他們曾經組團來慈濟學中文和人文。這些小孩能學習慈濟精神,真是太有福報了。
文章裡談到慈濟人過去辦茶會經常只來不到十個人,現在則到處應邀演講,數百人或數千人,而且不是一整天就是半天,法師讚歎有如此的改變。但是覺得語言是個大問題,能用泰語講慈濟的人才太少,除了曾經來台灣讀大學的華裔泰籍王忠炎外,就是台灣去泰國二十年的台商太太邱淑芬。
他倆又要陪同參訪團,泰國台灣兩地跑;又要到各地介紹慈濟,真是疲於奔命。我說邱淑芬帶團來,要求大家排隊走路、教導用餐時如何拿筷子、拿碗。「他們在泰國可都是響噹噹的人物喔,邱淑芬說很不好意思,把他們當小學生一樣。」
法師也覺得好笑。最後我問:「事先沒有訪問您,也沒有給您先過目,不知道有沒有錯誤的地方?」
「沒有錯誤,妳寫得很好啊!」慈悲的法師說:「我想把它翻成泰文,給大家知道,可以嗎?」
我鬆了一口氣,覺得好像一個調皮的孩子,偷偷做了一件事,沒有給「爸爸」知道。如今面對「爸爸」,「爸爸」不但沒有責備,還加以鼓勵讚美。真是感恩。(200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