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張玉涵(慈濟大學2020年傳播學系畢業)
2020畢業於慈濟大學傳播學系。(左二)
人就像是一顆種子,會結成什麼樣的果實,端看你用何種方法栽種。孟子曾說:「人性本善」。要啟發善的種子,需要用心用愛去培育、耕耘,善的力量才會萌芽、茁壯。
去年自慈濟大學傳播學系畢業後,我先在慈濟科技大學當研究助理,今年考上國立臺北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研究所。從小到大,就在慈濟的環境下長大,很多人都會叫我「慈濟寶寶」。其實小時候,我除了是「胎裡素寶寶」外,與其他同齡小孩沒有什麼不同。一樣調皮愛玩耍,不喜歡寫作業;除了國文作業外,其他科目愛寫不寫,作業缺交的名單總是榜上有名;放學第一件事就是找朋友玩樂,老師因此常寫聯絡簿告訴家長,而母親也總是拿我沒轍。
有段時間,我討厭回家。因為家裡常常看到父母因為「觀念不同」而爭執的場面,這讓我的情緒很壓抑,時不時會在聯絡簿上畫著奇怪扭曲的圖畫;後來老師注意到這個現象,便開始關心我的家庭狀況、交友情形以及課業學習方面的問題。
說來慚愧,除了不愛寫作業外,也常在學校惹事!自己曾經因為有趣,而嘲笑、欺負過班上同學。當時只覺得這是同儕間的嬉鬧,老師卻一臉嚴肅制止我們的行為,並嚴厲地告訴我,許多霸凌都是始於玩笑。千萬不要因自己一時興起,卻造成別人的心理陰影,這就是將自己的快樂建築於他人痛苦之上。假如,換成自己是被嘲笑的同學,妳會覺得很有趣嗎?聽完老師的話,很後悔自己做出這種行為,立刻跑去跟同學道歉。
後來自己的狀況比較穩定後,老師開始請我當他的小助手,幫忙做點雜事。放學後就留在教室寫作業,寫到晚上七點多,老師便開車載我買晚餐、送我回家。漸漸地,我的課業上了軌道,在陪伴的過程中,老師發現我喜歡閱讀、對國文領域感興趣,不斷鼓勵我培養中文能力。參加字音字形比賽、詩集散文比賽等等,訓練自身中文實力;使我從一個調皮懶散的人,變成一個找到目標的學生,同時也對自己更有信心!很慶幸當時遇到一位對學生無私奉獻、耐心陪伴的老師,讓我開始有前進的方向,能夠看見自己的未來。
國中時期,三姊妹與人文真善美的師姑伯合影。(右二)
時常聽到別人說:「慈濟出來的孩子就是不一樣」、「真有禮貌!應該是慈濟的孩子」。小時候總是不明白,直到國中,母親帶著我們三姊妹跟著慈濟師姑、師伯走入偏鄉部落訪視後才理解。訪視時,有一位小男孩令我印象深刻!他是單親家庭的孩子,父親長期洗腎,還要工作養家,生活十分不容易。可能因此導致他的個性較孤僻內向,每次我們來看他時,他總是躲進被窩裡堅持不出來。但我們依舊每個月定期來關心他們,經過幾個月的時間,他終於願意掀開他的棉被與我們分享家裡的事情。有次他的父親問:「妳們讀哪裡的學校?每個都好有氣質。」當我們回答「慈濟」的時候,他的父親眼眶泛淚告訴我們,假如他先離開了,他希望自己的兒子也能夠去慈濟的學校就讀,受更好的教育與資源,將來也能跟我們一樣學習付出,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們。
高中畢業後,學校提供至「韓國交流」的機會;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出國,讓我能夠透過海外交流營隊,開拓自己的視野,與國際接軌。而在慈濟大學傳播系就讀期間,我喜歡踏出校外去學習;大三時,脫離舒適圈至北京「智美新媒公司互娛事業部」進行暑期實習。在那裡,學習校園推廣策略與團隊創意行銷。我認為「知識就是力量」,希望未來自己能將所學的知識發揮良能、回饋社會。
自己的求學路,一路走來都有慈濟溫暖的陪伴!很感謝在生命中遇見的所有老師與同學們,給予我許多美好回憶。在慈濟的校園裡,不僅是學習專業能力,更是培養我們的人文素養、待人處事的態度。亦從老師、同學身上獲益良多,也才逐漸明白教育之重要性,誠如靜思語所說:「從事教育工作就好像園丁種樹一樣,必須要有耐心、愛心,且必定要有『盡心盡力付出、完全不求回報』的無私喜捨之心。」慈濟藉由「教育」種下「善的種子」,而這一顆種子一點一滴結出未來的「果」,將凝聚更多善的力量擴散至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