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美羿;攝影/慈濟基金會提供
台灣九二一地震隔年元月,我應記者朋友福島香織之邀,去日本參加「阪神地震五周年」紀念活動,看看他們震後的復建情形,並做採訪。
記得在神戶的東遊園地,凌晨五點多,舉行默哀儀式之後,一群人去海邊放水燈。我和翻譯用中文交談,被一位朝日新聞的年輕男記者發現,他問我:「咦?妳不是日本人?妳從哪裡來?」
我說:「我從台灣來。」
「妳有親人在這裡罹難嗎?」
我說:「沒有。」
「那妳此行是來……」他顯然很奇怪。
我說:「我要來找一個東西……」
「甚麼東西?」
「我要找『因為地震,而產生的美好事物』!」
「哇!」年輕的記者被震撼到,他說:「那次地震死了六多千人,很慘呢!」
我靜靜看著他。他又問:「那妳找到了嗎?」
找到了!我告訴他我的觀察:一向「只把自己管好」的日本人,挺身出來當志工。
家庭主婦站出來了,包飯糰、煮味噌湯,送給救難人員和災民!
青年學生結伴去災區打掃、清運、關懷孤兒和老人。
公司員工組成小小的公益團體,地震過後不解散,還要持續做好事。
一百多萬人出來當志工,百分之七十是「第一次」,所以1995年被稱做日本的「志工元年」。
在紀念阪神地震的「不死鳥會館」前,乖巧的救難犬在募款,連我這個外國人都被感動到掏腰包贊助……
這是多麼美好的事!
哈哈!更美好的是:第二天,我在回程的大阪機場上,看到我的照片和訪問,斗大的出現在《朝日新聞》報紙上。
2004年,我出版了一本「很奇怪」的書《不死鳥》。那是二十幾年來,台灣發生各種災難,我參與慈濟救災後的紀錄文章集結而成,一本專談「災難」的書。
在自序裡,我寫了一段文字:
越過颱風、土石流、地震、空難;越過人為的爆炸、恐怖攻擊;越過傷亡
、毀壞;我們應該「剝開」災難的外衣,探究它還「給」了我們什麼?那
麼,我們所蒙受的災難和損失,才有其意義和價值。
這也是我一直想要找的——災難中,美好的事物。
從災難中,學習「相愛」、「互助」,學習「彼此疼惜」,是美好的。
從災難中,學習「謙卑」、「戒慎」,學習「敬天畏地」,是美好的。
從災難中,體會「人生無常、國土危脆」;體會「生命沒有所有權,只有
使用權」,是美好的。
從災難中,醒悟「珍惜生命」,善用「生命使用權」,去做利他、利益大
眾的事,是美好的。
災難頻仍,希望我們能從一次又一次的災難中,找出更多更多「美好的事
物」。
七月,大陸河南暴雨成災。據報導,部分地區累積雨量772毫米,超越年平均降雨量641毫米。一天之內,把一年的雨量一股腦「傾倒」下來,誰受得了?
我們可以看到,連日的各大媒體報導,鄭州五號地鐵淹水、京廣隧道淹水,有人在滾滾洪水中載沉載浮的畫面,令人怵目驚心,不忍卒睹。
其實除了在黃河以南的鄭州,北邊的新鄉市、修武縣、焦作市、衛輝市,地處衛河邊上,受災也是極其慘重。
中國政府傾全國之力賑災,也看到志工紛紛湧現。祝福河南,希望災難過後,有更多發光發熱的美好故事。
(2021.8.2 115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