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美羿、攝影/慈濟基金會提供
今天下午,在知客室訪問紐約的朱台柏時,來了一位師姊。朱台柏介紹說:她是北加州的林美娟。
「北加州?林美娟?」這名字好熟,尤其這幾天在整理舊稿子,好像就有她的故事。
「啊!」我們同時叫出來——她叫我「美羿!」我喊她「美娟!」
大約三十年不見了,謝謝她還記得我。她說:「您的第一本書《微塵心蓮》,我大量購買,分送給親朋好友,以及會員……我怎會忘記您。」
原來如此。難怪《微塵心蓮》一出版,就造成搶購,而且刷了又刷,一年內就印了二十多刷。這是當年慈濟的出版品是「甚難稀有」,也因為有美娟這樣的「愛書送書人」,才締造如此佳績。萬分感謝!
我們都老了!但都還在慈濟相遇。慈濟,這是一條大家都「無悔的道路」!
竹筒回娘家,北加州慈濟志工林美娟(中)前往美威特科技公司收取愛心竹筒並與公司主管歡喜合影。
無悔的道路 ──美國聖荷西林美娟──
1980年,林美娟結婚赴美,定居在北加州聖荷西。七年以後認識慈濟,從此她的生命變得豐富而多彩。這裡面有一個「關鍵人物」,深深影響著她,那個人就是人稱「矽谷阿媽」的林王秀琴。
「我的雙胞胎女兒出生後,媽媽從台灣來幫我帶小孩。假日時,我們全家會去附近的寶華寺拜佛。遇見黃雅鳳師姊跟我募款。」林美娟說。
黃雅鳳告訴她,每個月捐十元美金,幫助台灣的證嚴法師蓋醫院。捐了幾個月後,林美娟接到聖荷西的慈濟委員林王秀琴的電話,當年她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奶奶了。
「老人家不會開車,我有空就當她的司機,跟著她到處『做慈濟』。」林美娟說:「我們每個月都會一起到寶華寺去拜大悲懺。」
有一次,林王秀琴談起她年輕時在中國大連生活的情形,林美娟的心「跳」了一下:「我的祖父也曾經在大連好幾年。」
「你的祖父?叫什麼名字?」
「他叫林顯宗。」
「林顯宗?我們很熟呀。」林王秀琴如遇故人,驚喜得不得了。
原來當年台灣去大連的人很多,林顯宗是台灣同鄉會的會長;而林王秀琴的先生是副會長。民國三十八年,大陸變色,兩家人還是一同逃出來的。
談起長輩往事,林美娟不由得熱淚盈眶,抱著林王秀琴喊出「阿嬤」。從此以後,瘦瘦小小,滿頭白髮的林王秀琴,成了聖荷西慈濟人的「阿嬤」;也成了全球慈濟人的「阿嬤」。
師姊點燃蠟燭傳遞對林王秀琴阿嬤(慈範,矽谷阿嬤)無限的追思。(攝影葉立得)
酒家?銀行?
林美娟加入時,慈濟在美國才剛剛播下種子,開始萌芽階段,任何資料都很缺乏,也很珍貴。收到一份慈濟月刊,都要小心傳閱,深怕一不小心遺失了。
第一次走上街頭勸募,是爲了孟加拉的水災。林美娟的先生畫了一張海報,搬了一張麻將桌,就在街上向路人勸募起來。
那時還沒有慈濟制服,林美娟帶著媽媽、兩個小孩,和「阿嬤」一起,宛如四代同堂的「老弱婦孺」,抱著募款箱,彎腰鞠躬。那景象,有點「奇怪」,但是為了慈濟募款,再辛苦也沒有人喊累。
每年洛杉磯分會周年慶,阿嬤都會帶著林美娟去參加。為了推展北加州的會務,阿嬤也會辦很多演講茶會,以接引會眾。
「記得黃思賢師兄剛進慈濟時,來北加州分享。他還燙一頭捲髮,留著大鬍子呢。」林美娟說:「現在他鬍子剃掉了,頭髮也剪成小平頭,真像換了一個人。」
那一次,主持人介紹黃思賢說:「他有『九家』銀行。」
「啊?酒家?銀行?」林美娟乍聽之下,嚇了一跳:「後來才知道是『九家銀行』,不是又開『酒家』、又開銀行。」
林美娟師姊(慈觀,右)與新授證榮董蕭慧儀師姊(中)互動合影。(攝影彭真真)
無悔的道路
「阿嬤一個眼睛失明,另一眼也只剩一半視力,又有心臟病,又常常胃出血,可以說是風中殘燭;但她毅力驚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休息的。」
聖荷西矽谷是美國知名的高科技之地,不會說英語,也不會開車的「中國老阿嬤」,居然接引了一群高知識份子來做慈濟志工,實在令人刮目相看。
去年(註)三月,阿嬤以八十五歲高齡往生。林美娟談起來,依然心痛不捨:「阿嬤好疼我,也疼我的先生、我的孩子。」
阿嬤的善體人意和細心貼心,最讓林美娟感懷。她說:「我的母親後來生病臥床,我們請了中國來的女傭照顧。但是美國當地社工來關懷,建議我們送去療養中心,讓醫護人員照顧。」
媽媽送到療養中心,林美娟非常難過,常常獨自痛哭。阿嬤知道了,就勸她說:「給專業的人去照顧,對媽媽比較好。妳捨不得,我陪妳去看她。」
阿嬤往生前兩個禮拜,牽掛兩個年輕的師姊為了細故,有些失和。她打電話給林美娟,要她多去關懷:「不要讓她們退了道心。」
「阿嬤雖然走了,但是她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林美娟說:「感恩她牽引我走上慈濟的菩薩道,一條永遠不後悔的道路」。
〈註〉人稱「矽谷阿媽」的林王秀琴師姐,於2003年往生。
矽谷阿嬤)辭世10周年,北加州分會特地舉辦紀念追思會,共同緬懷這位人間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