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詹大為;攝影/簡淑絲、許國賢、辛明春
精舍夏日的午後,樹葉、草地縫隙間反射著艷陽的光芒,絲絲的微風,有氣無力地吹拂著,炙熱的天氣讓躲在樹蔭裡的蟬兒,偶而才使勁地鳴叫幾聲,運轉中的風扇賣力地吹,轟隆隆地,規律的節奏加上暑氣,讓人慵懶得直想打盹!
不久,大殿興建工地裡傳來了鋼板敲打聲,午後片刻的寧靜又被喚醒了,穿著藍衣藍褲的志工和營建工人們又開始忙碌起來!大殿興建工程正如期進展著,新的「靜思精舍大殿」已一天天更見莊嚴成型。
◎鐘和鼓
攝影/許國賢、辛明春
在這仲夏的午後時光,靜思精舍大殿裡,幾位真善美志工圍繞著德慈師父,聽著師父介紹殿內的鐘與鼓,大家紛紛抬頭看著吊掛在橫梁下的鐘,內紅外黑的鐘上圍鐫有一圈卍字,中間則鐫有「花蓮康樂 靜思精舍 民國五十八年......」等字樣。
德慈師父指著鐘和鼓說:「是在民國五十八年初,靜思大殿即將完工之前,有一日,惟律法師來訪,談到鐘與鼓,法師說他知道在三重埔可以買到,是他代為訂購的......。」
「但是在靜思大殿即將落成啟用之前,卻聽聞法師在屏東恆春閉關修行,在通訊不方便的年代,一時也聯絡不上......。」
當時跟隨上人修行的弟子不過三、四位,對臺北人生地不熟的德慈師父卻自告奮勇決定親自到三重埔去找看看。慈師父回憶說:「是上人慈允後,自己搭乘公車,花了將近八小時的時間才抵達臺北市。」
抵達臺北市已經是傍晚時分,又不知道要如何搭車到三重埔,慈師父說:「剛好我俗家母親的好友有一位阿姨住中山北路,在請教後才知道怎麼搭公車前往,可是過站了也不知要下車...,最後是在三重埔東問西問下才找到的。」
談「鐘」說「鼓」的話題一開,似也在談「今」說「古」,擅於細說從前的慈師父,帶著大家在工地邊的迴廊,搬了張四方桌,幾個人圍繞著慈祥的慈師父坐了下來,仔細聆聽慈師父娓娓道出慈濟來時路......。
聽著聽著,隨著故事情節,場景回到了民國五十八年底......
※ ※ ※
一個冬天傍晚時分,夜色來得早,不遠處美崙山的輪廓正漸漸沒入夜色中,近處樹林的樣貌也漸漸變得模糊了。
◎自力更生 地瓜收成時
這時候,漸轉昏暗的產業道路上,依稀可見一位年輕的出家師父,正用力踩著腳踏車往市區的方向前行,腳踏車後方載物架上,用麻繩綁載著一個沉甸甸的麻布袋,遇到上坡路,整個人就站起來抓緊把手,更用力踩著踏板;即使是平緩的路段,腳踏車偶而還會依著路面的坑洞跳動著。
夜色漸漸的籠罩著大地,這腳踏車沒有車燈,狹窄的道路兩邊又長滿著人一般高的雜草,崎嶇的路面上布滿了小石子,騎車的人好似對這道路非常熟悉,可以憑著經驗來認路。暗夜中,這孤單的身影似乎是有點緊張或是害怕,腳下也就踩得更急了。
來到市區米店,燈光下,看到德慈師父到來,老闆很熱情的幫忙把裝著地瓜的麻布袋卸下,加總一天載過來的重量,換成了另一麻布袋的白米,再幫忙抬上載物架後綑綁好。
載著白米的慈師父,循著原路回家,想著最近的收成,心情輕鬆多了!一路上回想著這幾年來的際遇,回想著跟隨上人修行的日子,真的是印象深刻啊!
◎回想入不敷出的日子
回想起民國五十三年,跟著上人和二位師兄弟來到花蓮借住在普明寺,六尺四方的窄小空間裡擠著四個人,甚麼都沒有,當時上人對弟子們說:「要靠自己的能力來生活,有,就吃三餐,沒有時,吃二餐或一餐都可以。」
上人將自力更生的理念,告訴三位弟子:「出家人既然出家了,要不怕苦,要吃得了苦,耐得了操勞,第一代的弟子要徹底犧牲。」物質上的匱乏,上人怕弟子們依賴俗家,無法養成自力更生的能力,也不允許弟子們回家拿錢,所以師徒們都過著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日子。
不久,上人又收了一位弟子,還有兩位常住老菩薩一起修行,一共七人;為了生活,找了一些加工來做,做嬰兒鞋、糊水泥袋、織毛線衣和做小孩鞋......等工作,但是所得微薄,還是入不敷出,不得已只好常常向人借油、借米來應急。
為生活開源,上人又向附近地主租了五分地來耕作,上人對弟子們說:「種田生活比較有保障,種地瓜就當飯來吃或是換米回來,種花生就拿來換食用油,這樣就不用再向人借油、借米了。」
圖片提供/慈濟基金會
有了田地可耕作,但是沒錢又沒人,只好向村長借了一頭牛來犁田,但是在不忍鞭打牠的情況下,這牛的動作可是慢吞吞的;不曾犁過田,不知道牛脾氣,要這頭牛順從,而且要趕在借用時間內完成耕作,可說是費盡心思。
最後還是上人有智慧,想到一個妙法,就是拿著甘蔗頭走在牛的前頭慢慢引導,這頭牛為了享受甘蔗頭的滋味,才乖乖的跟著往前走,終於順利完成耕作。
◎辛勤耕作 護持慈善救濟
上人受印順導師「人間佛教」觀念影響,時時刻刻「為佛教、為眾生」,將佛教精神人間化、生活化,於民國五十五年在花蓮普明寺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
記得功德會成立這天,除了成立儀式,還進行發放、邀請照顧戶用午膳。那一餐,是向普明寺借的油、米,煮成稀稀的鹹粥來招待大眾。
只是要救人也要有錢呀!第一個月,功德會也才只有七百五十一塊錢,許多人都笑在心裡,只差沒有講出來:「都需要人家幫忙了,還敢想去幫忙別人。」真的,也沒有準備好,手上也沒什麼錢,但是因緣來時就是非這樣做不行!
幸好是上人「為佛教、為眾生」的理念,籲請大家來做好事,省下買菜錢,日存五毛錢,才漸漸有更多的善款進來;幾個師兄弟就常到山上鋸竹筒給大家存錢,會員所捐的善款,點滴不漏地都用在慈善。
功德會成立三個月後,上人的媽媽(王沈月桂女士)認為要有自己的地,提起要買地。因緣聚合,剛好在地藏廟(普明寺)旁邊有一甲半土地要賣,地主要價拾壹萬元,上人的媽媽聽到消息,馬上就四處籌款。
好不容易湊到的錢,還不足叁萬壹仟元,不得不向銀行抵押借錢,就這樣開始有了負債。當時一斗米才十幾塊錢,本想剛買的田地,種植的稻作不久就會有收成可以還債,可惜天不從人願,幾個師兄弟都是第一次種稻不會施肥,稻苗竟然因灑太多肥料而枯死了。
看到枯死的稻苗,想到負債那麼多,收成的希望落空了,真的很難過、很難過,止不住悲傷,就站在田邊放聲哭出來了。真的很懊惱,好像甚麼都不會!是很無奈,但是還是要振作起來,上人救人的願力,不要懈怠,繼續加油吧!
開始濟貧之後會員人數增加了不少,還有感恩戶也會來功德會,地藏廟(普明寺)的空間狹窄已不敷使用,上人的媽媽看到這種現象,建議蓋個平房供大眾來訪時有空間可以坐,自己又拿出貳拾萬元。
上人就用這筆錢來蓋「靜思精舍」,地樑和屋頂結構體都很強,是一位委員的師兄設計的,他說:「可以耐6級半強震」,但是蓋個結構體貳拾萬就花光了!因為生活上的需要,所以又加蓋了廚房、兩間廁所和兩間衛浴。這些開銷,加上原來未償還的負債,為了還債真正是被逼得快喘不過氣來。
負債這麼多,為了還債也為了生活,七個人耕作了三甲地,白天忙工作,晚上回來做手工,有時候還要忙到十二點;緊接著要去「放田水」引水灌溉農田。水流到田裡就要一個小時,「顧田水」、「巡田岸」的工作則需要兩三個小時,回到精舍剛好接著做早課。常常熬夜,不分晝夜,碰到大熱天也是要下田,日子實在很辛苦,熱得都是咬緊牙根,靠著精神毅力苦撐過來的。
苦是苦啦,但是跟著上人修行這幾年,歷練了不少,上人出去訪貧,我們顧家,甚麼事情都要學要做。辛勞的莊稼生活中總是有甘有苦,有收成的日子是最甘甜的,地瓜收成時,把賣相好的地瓜裝在布袋裡,看到一袋袋的地瓜,心內實在是真歡喜,也真感恩啦!
踩著腳踏車,回想往事不知不覺中已回到精舍,德慈師父卸下米袋後又忙著做加工......
※ ※ ※
◎傳承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慈濟精神
聽著德慈師父細說往事,在時間流轉中見證志業發展;談到現在慈濟人的大愛足跡遍布全球,慈師父慈祥的臉上不時洋溢著笑容。德慈師父說:「後來的建設,因為慈濟人越來越多,空間一直都不夠用,慢慢再分好幾期來建設,都是辛苦蓋起來的,現在為了蓋新大殿,第二期(66年建)到第七期(77年建)的建築體,不得不拆除淨空。」
自從二○○九年九月十九日,志工們把觀音殿的門板拆下開始,第一階段的拆除工程不到二十個工作天就完成了。隨著硬體的消失,歲月的記憶似乎漸行漸遠了......在每個慈濟人的心中都有著或多或少的不捨,尤其常住修行的師父們更是不捨,慈師父細訴著:「現在拆除了是很不捨,現在只有進到『回首當年』的木屋裡看模型追憶了,但是蓋大殿是長遠的基業,還是要做的。」
如今走進位於餐廳後方「回首當年」(註)的木屋,看到第一到第十三期的建築模型,憶起當年艱辛,追思起過往歲月,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法脈精神將永續傳承著,讓慈濟的千秋濟世志業綿延流長。
〈註〉「回首當年」木屋,也已於2019年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