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吳碧華
《微足以道》——新聞背後的故事 ◎曾多聞 著
■記憶中的亮點
療傷天后
見過她的人,
都說她是個快樂的女人;
認識她的人,
會說她是個樂觀的女人;
只有真正了解她的人,
才知道她是個何等堅強的女人。
人真是矛盾。坐在新聞室裏翻譯那翻不完的外電時,滿腦子都是縱橫千里的遐想;而當飛躍各地千山萬水出差去的時候,卻反而常被一些不出奇的小點,觸動了眼光和心弦——也許是一位旅途中偶遇的老者,也許是一隻跟在腳邊走了一段路的小花貓,也許是讓我坐著歇了歇腳的賣玉米攤子。
這些在旅途中遇到的不出奇的人、不出奇的事,日後卻常常成為記憶中的亮點,一閃一閃的,一明一滅的,在我情緒低落時溫暖心田。
每一次的旅程,都有這樣幾個亮點。因著這幾個亮點,這趟旅程就富足了。像出差到智利採訪時,遇到的那位老婦人;她不是我的採訪對象,卻是我的療傷天后。
在智利遇見秋菊
一個霧濛濛的清晨,慈濟賑災團隊成員來到智利首都聖地牙哥(Santiago)。這支藍色的隊伍推著行李,步出機場,走進智利深秋冷冽的空氣中。
人群中,有一推車堆著高高的皮箱,緩緩地向前移動。定睛一看,是一位神情快活的老婦人,她那矮小的身材完全隱沒在那堆行李後面;那堆行李是素粽、糕餅、柳橙......全是她千里迢迢帶來,要和志工們分享的愛心。
老婦人其實並不老,才六十一歲,叫秋菊。見過秋菊的人,都說她是個快樂的女人;認識秋菊的人,會說她是個樂觀的女人;只有真正了解秋菊的人,才知道她是個何等堅強的女人。
閒聊中,得知秋菊是臺灣嘉義人。在毛衣廠工作,認識了後來的丈夫,儘管男方的母親不喜歡她,還是在二十三歲那年嫁作人婦。婚後,婆婆身體不好,經常生病,小倆口為了負擔龐大醫藥費,很快就負債累累。
為了解決債務,秋菊和丈夫下了一個重大決定——到美國紐約打拚,五年後回來還債。他們將兩個小孩託給婆婆照顧,最小的剛滿月,則委託保母;先生於一九七九年跳船先抵達紐約,翌年三十一歲的秋菊則跳機尾隨而至。
到了新大陸,丈夫先找到在中餐館洗盤子的工作,每個月可賺九百元美金。秋菊在越洋電話裏告訴婆婆,第一個月先寄六百元美金回去,之後會固定寄一千元。婆婆哼了一聲:「六百元?買蔥都不夠!」
秋菊一聽,想到自己甫到異地,才找到落腳處,連半件家具都還沒有,第一通打回家的電話就挨了訓,頓時滿腹委屈全化作淚水。「我就哭那麼一次,後來都不哭了,再也不哭了。」
秋菊找到了織毛衣的家庭代工,在家踩毛衣機做代工發出的噪音,每每引起鄰居抗議;因為這樣,夫妻倆在一年間,不知道搬了多少次家。兩人日夜辛勞,以為五年計畫終會實現;沒想到,不到一年,丈夫就病了。
原以為只是小感冒,檢查發現竟然是鼻咽癌。丈夫治療過後又回到餐館洗碗,也許是過度勞累,不到三個月,左手左腳開始出現麻痹症狀,嚴重時竟無法動彈。
就這樣拖了兩年,終於到了無法再拖的地步,丈夫返臺接受治療,秋菊留在美國,繼續織毛衣。
她省吃儉用,在最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間斷寄丈夫的醫藥費、子女的養育費回臺灣給婆婆。
不到三年,丈夫往生了。秋菊在美國沒有合法居留身分,怕出了美國就回不去,不敢貿然返臺;於是,連丈夫的告別式都沒有參加。「那個時候太忙,沒有時間去想,去難過。」頓了頓,秋菊又說:「有時候,會夢見他......」
丈夫去世,秋菊領到了保險金;一九八六年,美國大赦非法移民,秋菊苦念英文、參加考試,終於取得合法身分。她拿保險金還清了債務、貸款買了房子、餘錢寄給婆婆;接著,和朋友合夥開修車廠,陸續把子女接到美國。
一九九五年,修車廠因為租約問題,結束營業;於是她重拾織毛線的活,直到眼睛不好使了,才改以包素粽、賣素粽維生。她說:「無所謂,都看開了。現在做小生意,口袋裏隨時都有點零錢,這是我一輩子最富有的時候呢!」
錢財之事能看淡,但想起五年前大女兒往生,秋菊輕輕地說:「還是有傷心的時候!」她眼眶紅紅的,眼淚始終沒有掉下來,真的就像她說的,再也不哭了。
「現在,就是跟著出來賑災的時候,最開心......」賑災發放時,秋菊滿臉堆笑,熱情地招呼每一個災民。永遠開開心心的她,有了「快活姊妹」的綽號。
見苦知福
遇見秋菊的時候,我正經歷一段低潮期。人家說天道酬勤,我卻懷疑天道罰勤,在侷促和無奈中掙扎著,不知何時能跨出人生的下一步。
秋菊,僅是一位一世辛勞、半生奮鬥,到末了還是受窮受苦的婦人;但我聽見同樣來自紐約的志工說,她每次去探訪老人院,在臺上快活得又唱又跳,逗老人家開心;聽見慈濟賑災老將說,一九九九年哥倫比亞大地震後,她是賑災先遣團中唯一的女性,只會說「hola!(你好)」、「muchas gracias(非常感謝)」、「te quiero(我愛你)」三句西班牙文,卻能有說有笑地和災區的孩子玩成一片。
秋菊說,看到災民的苦,就覺得自己已經很有福了;想到秋菊的堅強,我也開始覺得自己的挫折算不了什麼。
秋菊不知道,她是我的療傷天后。而且,我相信,她一定也是很多很多人的療傷天后。
本文獲「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授權,轉載自《道侶叢書 幸福系列023》(出版日期/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