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紫萍(慈曼);攝影/陳慶雄
隨著時代演進,科技發展迅速,社會形態、經濟、文化結構隨之改變,為人類文明帶來新的社會問題,傳統的價值觀更為之撼動。如何面對世間事多變、多紛擾,證嚴上人呼籲大家要長養福慧,重視傳統倫理道德的重要;鼓勵人人行孝、行善,「以孝立身傳家應世」之良善道德風氣,來淨化人心、祥和社會,讓天下無災難早日到來。
書本98頁《孝經-開宗明義章第ㄧ》是孔子與弟子曾參的對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孔子教育弟子,人的四肢、身軀、毛髮與皮膚都是來自父母,所以為人子女,待人處事當遵守仁義道德,對於身體髮膚要善加保護,不敢毀損傷害,這才是實行孝道的開始;對於自身行正道、有所為,好聲名顯揚於後世、光宗耀祖,則是實行孝道最終的目的。孔子也說孝順,若只是在飲食方面供養父母,卻缺乏恭敬心,就跟飼養狗和馬沒有分別,可見心意誠敬是非常重要的。
書中寫到證嚴上人回顧出家因緣時,提及因嚮往佛法,覺得應該放下家庭的菜籃,提起天下的菜籃,擔天下米籮的重任。當時認為割小愛,才有辦法投入大愛;因為母親並未同意,於是離家,即使後來被找到時仍不肯回家。上人自責當時年輕不懂事,讓母親傷心流淚。所幸母親有位善友是位虔誠的佛教徒,勸慰母親該歡喜成全,未來還有可能護法。後來母親不但經濟奧援,更培訓成為慈濟的委員,親力親為募心募款。
在上人的回憶裡,父母心真的最慈悲,唯有父母能夠無條件地原諒孩子,還不斷地給予資助。憑著母親到最後還是要為慈濟付出的這一念心,相信母親此生在人間廣結善緣,來世一定會再回到人間行菩薩道。
還有大愛劇場「草山春暉」描述臺北陽明山的高家,以愛傳家的真實故事,高家子女不但事親至孝,兄弟和睦、妯娌同心,兄弟齊心更能投入社會,利益人群。高家人人合心,致力行善行孝,以愛以孝傳家,是世人的典範,學習的好榜樣。若是家家學習、人人力行,相信一定能共創清新潔淨的社會,打造人間淨土。
多年前,我的父母驟然離世,我傷心自責未能克盡孝道,總以工作繁忙為由,沒有善體親心、敬孝父母。
雖然我從小即是老師、大人口中的好孩子,只是因為我學習認真、聽話讀書,更重要的是,我能夠做家事,做我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我也以為這就是所謂的孝心。
但是當父母不在時,我傷心不能自已,心中悔恨沒能常常陪伴爸爸、媽媽,失去最樂意分享我所有一切的爸爸、媽媽,心靈也頓失所依,這時才豁然瞭解從小所做的都是最基本的,是本分事。
力行報恩感恩,締造幸福人生,書中好多親子溫馨故事讓我感動萬分。讀完《孝的真諦》這本書,我體悟懷念父母、感恩父母,更要自我期許──用父母給我們有用的身體走入人群,啟發良能為人群付出、利益眾生,並將所有一切迴向給父母,這才是真正的行大孝,真正可以報父母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