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采風】人間自有清涼境

0觀看次
A- A+

 

文/慈濟大學 沈柏漢;圖/編輯組

現今的社會,就如同佛經所說的五濁惡世,大小三災一一浮現(註一),四大時時不調和(註二)之外,人的心念,也宛如被濁氣蒙蔽,累積成惡業的果報。當業報來臨時,若無法以善解心來面對,反而因個人的執著處處與人結惡緣,導致福緣遞減、惡緣遞增,如此不斷的惡性循環,整體社會自然逐漸走向壞劫。

所以證嚴上人慈示:「驚世的災難,要有警世的覺悟」,人要如何覺悟?需要的是更多的人間菩薩走入人群 --「不為己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愈是難走入的社會環境,要修菩薩法的我們更應該走入;能在充滿濁氣的環境中,一生無量、難行能行,將善法廣度眾生,才是真修行。

修行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過不去的坎,此時最好的法門,莫過於「忍」,誠如證嚴上人慈示:「佛經說娑婆世界即為堪忍世界,世間絕無法事事如意,往往是所求難成,所以要多忍耐,要堪忍。」

在生活中,我們都應該用忍辱來對治我們的習氣,佛法中告訴我們「忍」有五種次第:
從當下直接忍下來的「生忍」;
借助外力透過呼吸念佛號等方法的「力忍」;
用智慧觀照,以因緣果報觀去面對惡緣逆境的「緣忍」;
去除自我,以無我心了解一切皆是空無的「觀忍」;
以及最後以慈悲心同理他人的「慈忍」。

當我們在修習忍辱的過程當中能真正修持到「慈忍」之境界,自然待人處事、觀照心念時,皆能以大慈悲和大智慧去面對,可謂大圓鏡智(註三)──「依大悲故恆緣眾生,依大智故常如法性,雙觀真俗無有間斷,常能執持無漏根身,一切功德為所依止」,即功德圓滿、福慧雙修。

菩提本無樹,修行遇到執著,不論自己或是他人,皆應以修無漏法來克服,佛說:「任何色受想行識諸法,如果因取而產生了貪愛與瞋恚即是有漏;色受想行識諸法有受,但不產生貪愛與瞋恚即是無漏。」去我執還不夠,更要幫助他人「開啟智慧的光,照破無明的暗」,我們要讓萬物眾生皆能「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

佛法不離日常,日常不離佛法,身處於人世,當用心修行,我們要相信人間自有清涼境,法就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遇到越多、越困難的考驗時,越要感恩有機會運用佛法來化解一切阻礙;「眾生習性無盡,法亦無盡」,當我們自覺已經學了夠多法門時,往往會因為自身的懈怠,而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傷害,因為「所遇困境,無法可解」;要常常自我警惕,發心容易恆心難,所以我們應時時多「修習」,而非「休息」。

行菩薩道切莫一曝十寒,否則「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人生到了最後到底又會帶走甚麼?

大眾當勤精進,慎勿放逸,一切的努力不為其他,佛陀來人間一大事因緣是「教菩薩法」,而證嚴上人更教導我們去「行菩薩道」;行,是踏實地走,「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我們要一步一腳印,藉由人人自身的朵朵心蓮,光照人間淨土,讓來生來世,皆能回到廣淨之佛國。

 

註:
一、佛經中記載,世間有大三災-火災、水災、風災,與小三災-刀兵、疾疫、飢饉;未來大三災會一次又一次地從地獄破壞到人間,乃至天堂;而發生小三災,是因為氣候不調和,導致乾旱缺水,無法農作,或者儘管已有農作,也會受天災破壞殆盡。(出自 證嚴上人《無量義經偈頌》)

二、天災始於人禍,以佛法來說是人類造作的業力導致重大災難。人類為了享受,破壞大地資源,以致地、水、火、風四大不調。面對這麼多災難,要提倡真誠的慈悲、博愛與仁愛,只要人人調整生活習慣與行為,就能緩和自然災害。(摘自《慈濟月刊》551期 證嚴上人開示)

三、佛已得「四智」── 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所以心境永遠輕安自在。一切善因會從第七識轉入第八識,第八識維持清淨、不受污染,如一面大圓鏡,明朗照映一切境界,境過不留痕,回歸真如,即「大圓鏡智」。(摘自《慈濟月刊》611期 證嚴上人開示)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