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的力量

0觀看次
A- A+

文.江欣燕(馬來西亞雪隆分會)

「用心聽,才能聽見心聲;用愛看,才能看見苦痛。」──靜思語

在一場場訪問中,發現採訪不只是旁觀,而是走入人心的陪伴。(攝影:林猷量)

有時候,我以為自己是在「採訪」,其實是在「陪伴」一顆渴望被看見的心。

我是人文真善美志工。曾經,我問過精舍師父:「每次出班,我都像個旁觀者。所有活動都沒有參與,只是在一旁觀察、訪問與記錄。這樣的自己,似乎與福慧雙修摸不著邊,有點不踏實。」

師父慈祥地微笑,沒有多說什麼。直到最近,我終於明白,在一場場訪問、一段段對話中,時常把人聊哭的那一刻,其實就是我「走入人心」的時候。

 每次採訪,總有人說著說著就紅了眼──原來,眼淚不是脆弱,而是靈魂被看見的瞬間。(攝影:顏明輝)

一開始,我也納悶,怎麼會這樣?每次採訪、每次談話,總有人在說著說著就紅了眼。有的哽咽不語,眼淚在眼眶裡打轉;有的聲音顫抖,終於放聲大哭。我並不是故意去觸動誰的傷口,只是想聽他們說說,那段故事、那分心情。

漸漸地,我開始擔心:是我問得太深?還是他們太容易崩潰?

直到有位師姊說:「也許不是妳問得深,而是太久沒有人問過他的感受了。當有人願意聽,他終於有了崩潰的理由。」

那一刻,我忽然懂了。原來,眼淚並非脆弱的象徵,而是靈魂終於被看見、被理解了。

 在這個節奏太快的時代,人們忙於表達,卻少有人願意傾聽,直到一個溫柔的問句,才讓情感決堤。(攝影:陳靜惠)

在這個節奏太快的時代,人們太忙於表達,卻少有人願意傾聽。於是,許多心事被層層包裹、靜靜積壓,直到一個溫柔的問句,才讓情感決堤。

我慢慢學會,在採訪時不急著記錄,而是讓過程成為一種陪伴。當一個人感受到自己被看見、被聽見,那分安撫,比任何安慰的話都更有力量。

我終於明白,真善美志工不只是記錄那個時刻,而是感受生命、體會人心。或許,這就是我們存在的意義──在紛擾的世界裡,成為一個願意傾聽的人。

後記|願每一次對話,都是一場心的相遇

放下記錄者的角色,用心傾聽,便能聽見生命最真實的聲音。一句「你還好嗎?」就能成為他人黑夜裡的那盞燈。(攝影:周幸弘)

「說是種能力,聽是種修養。」──靜思語

當真善美志工放下記錄者的角色,用心傾聽,便能聽見生命最真實的聲音。或許你不知道,一句真誠的「你還好嗎?」就能成為他人撐過黑夜的那盞燈。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