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愷玹

2011年7月30日大愛兒童傳播體驗營中,在專業演員范瑞君用心設計及帶領下,孩子們經歷了一次美妙的戲劇體驗。(攝影:黃莉美)
金鐘六十頒獎那天的下午,我和先生在雲林科技大學的雲泰廳,看舞台劇《暗戀桃花源》。那段時間,我正忙於採訪與寫稿,腦子裡堆滿未完成的句子。這場演出,讓我暫時拋開現實的緊繃。
演員范瑞君為了這場早已排定、有售票的演出,放棄了當晚入圍金鐘獎後能走紅地毯的機會。謝幕時,劇組特地安排了一個驚喜橋段,模擬她「金鐘得獎」的畫面,同伴為她獻花,觀眾報以最熱烈的掌聲。我自己也拍到雙手微痛,那是真心的讚歎,因為她的演技與敬業早已勝過任何獎盃。范瑞君紅著眼、深深鞠躬。有些光,不必被看見,也能明亮,甚至自體發光。
隔天,媒體紛紛寫著「今年金鐘獎是中年女性最大的鼓舞」:嚴藝文、楊謹華、曾莞婷的得獎,象徵著堅持終將被看見。但我聯想到的,卻是另一群不在舞台上的女人。

在慈濟,「中年」只是年齡代號,真正的起點,從「願意」開始。行菩薩道,不為被看見,而是為了增長慧命。(攝影:陳錦竹)
在慈濟世界,說「中年」好像只是年齡的代號,真正的起點從「我願意」開始。五十歲不是退場,而常常是剛剛好;六十歲仍是中堅力量;七十、八十歲,她們還在志業現場。她們沒有紅毯、沒有獎盃、不上頭條,卻甘之如飴。因為行菩薩道的路,不是為了被看見,而是為了增長慧命。
我曾在環保站看過七十多歲的師姑蹲在地上分揀瓶罐,也看過八十歲的師姊在大寮裡汗流浹背卻微笑著工作。如果問她們為什麼還要這麼辛苦,她們多半是回答:「因為我還能做啊,要把握時間付出。」她們把「我」放得輕,才能把世界擔得重。
上人曾說:「看淡自己是般若,看重自己是執著。」年輕時,我們在意掌聲與肯定,渴望被選中、被讚賞;但在人生的修行途中,慢慢會懂,有些光,不用照在自己身上,只要能照亮別人的路,也很好。

每個人的桃花源都不一樣,不必在別人的地圖裡找出口;放下執著,珍惜當下,心自會開出屬於自己的桃花源。(攝影:陳美玲)
《暗戀桃花源》是一齣關於現實與理想、悲傷與嚮往交錯的經典。兩個劇團誤排在同一舞台,一邊演現代悲劇《暗戀》,一邊演古裝喜劇《桃花源》,荒誕又真實。《暗戀》象徵愛而不得的現實苦,《桃花源》代表對安寧與圓滿的追求。那種「求不得」的掙扎,正是人生常態。若能在不完美中放下執著,心裡或許就能開出自己的桃花源。
看完戲,我對先生說,我想跟孩子們分享兩件事:第一,每個人的桃花源都不一樣。阿陶嚮往的地方,在別人眼裡也許像是杜鵑窩,但那是他心裡的方向。人不必在別人的地圖裡找出口。第二,要活在當下。江濱柳終其一生活在過去,忘了珍惜眼前的人。過去再美,也無法替代現在。

慈濟的女人沒有鎂光燈,卻日日在世界各地默默發光;她們走的路不一定華麗,但一定有光。(攝影:楊政勳)
范瑞君那天沒有走紅毯,卻完成了一場讓人激賞的演出;慈濟的女人沒有鎂光燈,卻日日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做出貢獻。她們都選擇了自己相信的路,那條路不一定華麗,但一定有光。
被看見固然美好,但能在無人注視時,仍願意發光,那才是證明一個人真正找到自己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