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洛頡(師大附中)
林洛頡(右二)從未想過,自己會在災區的泥濘中揮動鏟子。(攝影:李彥緰)
在災區的泥濘裡揮動鏟子這件事,老實說,我從沒想過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對我而言,假日通常是窩在家裡的時光──書桌、椅子、冷氣,再加上手機,這就是我最熟悉的生活範圍。
要說體力?我並不算差,但距離「能在烈日下長時間勞動」還有很遠的距離。也正因如此,當家教老師提起要去光復幫忙時,我心裡第一個閃過的念頭是:「這應該不適合我!」
樺加沙颱風災後第七天,前往光復清理淤泥的「雨鞋超人」依舊不少,許多都是年輕人,有單獨前來的,也有成群結隊呼朋引伴的!(攝影:陳光華)
然而,命運常常不是靠我們自己安排的。那天,我原本計劃照常在家裡補眠兼看書,直到一個朋友突然傳訊息問我要不要一起去光復幫忙。他的語氣輕描淡寫,好像只是週末散步般自然。
我愣了很久,本想找個理由推掉,畢竟又累又髒的工作,最不適合我這種人。但就在回訊息的瞬間,不知道哪裡來的一股衝動,也許是善心大發,也許只是單純不想被朋友笑話,我竟然打下了「好啊」兩個字。
就這樣,我帶著半分忐忑、半分莫名的熱血,踏上了前往光復的列車。
螢幕無法傳遞災區的真實重量。道路兩旁的房屋牆體殘破、家具散落,空氣中瀰漫著泥土與潮濕的氣味,那種沉重,並非「震撼」兩個字可以形容。(攝影:郭明娟)
真正踏入災區時,我才明白,螢幕永遠無法傳遞受災的真實重量。道路兩旁的房屋如同被撕裂的紙張,牆體殘破、家具散落,空氣裡瀰漫著泥與潮濕混合的味道。那不是「震撼」兩個字可以簡單形容的,而是一種壓在心頭的沉重。當下,我突然覺得,自己的到來或許不只是「幫忙」,更像是一場必須面對的見證。
工作過程並不輕鬆。我的雙臂在幾十分鐘內開始痠軟,鞋底一次次被泥濘死死黏住,走一步都費盡氣力。和旁邊那些看似熟練的志工相比,我顯得笨拙又緩慢。但奇妙的是,沒有人因此皺眉或嫌棄,有人默默接下較重的部分,有人則在旁邊提醒我該如何省力。大家之間沒有多餘的對話,卻有一種默契,好像我們早已是同一個團隊。
當地居民的家園雖已毀,但他們沒有坐在瓦礫堆中哀歎,而是拿起工具,與志工們並肩清理。(攝影:楊智麟)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當地居民的身影。明明自己的家園已被毀損得不成樣子,卻沒有坐在瓦礫堆中哀歎,而是默默拿起工具,和志工們並肩清理。他們的表情裡有疲憊,也有堅毅。
有人一邊鏟泥土,一邊提醒大家注意腳下;有人甚至把僅存的飲用水分給外地志工。那一刻,我才深深感受到,救災不只是我們「去幫助他們」,而是一種雙向的力量──居民的堅強支撐著現場的氣氛,也讓我們這些外來者更有動力繼續付出。
真正的力量從來不是來自我們有多強,而是來自我們願不願意,把「自己」放在共同的土地上。(攝影:江寶清)
最後,當我脫下滿是泥濘的手套時,忽然覺得,這趟旅程改變的不只是光復的土地,也悄悄改變了我這再普通不過的男生。雖然我沒有健壯的體格,也沒有特別的專長,但只要願意跨出一步,就能與無數陌生人一同拼湊出名為「團結」的力量。
那天回家後,我想了很久。或許,真正的力量從來不是來自我們有多強,而是來自我們願不願意,把「自己」放在共同的土地上。